韩愈听颖师弹琴原文及赏析
1、对颖师的赞美:“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在诗的结尾部分,韩愈对颖师的琴技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和肯定。他感叹颖师确实技艺高超,能够用琴声触动人心,让人感受到如同冰炭交加般的强烈情感冲击。这种评价既是对颖师琴技的认可,也是对音乐力量的深刻认识。
2、听颖师弹琴,初闻儿女语,恩怨情深,情感真挚,似人间真情。忽而琴声一变,轩昂壮丽,如勇士赴敌,激昂壮志。琴音如浮云柳絮,无拘无束,随风飞扬,天地广阔,随心所欲。百鸟喧啾,忽见孤凤凰,琴音高亢,如同凤凰飞翔,振翅高飞。
3、这封信最终被山下采药人发现,并被通报了官府。之后官府派人上山救下了被困的韩愈。当后人来到当年韩愈大哭的并扔求救信的地方时,不觉很是好笑,觉得韩愈当年很是可爱。韩愈的这段逸趣之事,也的确留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想。
4、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
5、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前后分写两种境界。前十句描写音乐意境,曲折形容,忽而弱骨柔情,销魂欲绝;忽而张牙舞爪,可骇可愕。其变态百出如此(蒋之翘语,见《辑注唐韩昌黎集》)。后八句写听琴者的境界。诗人故意说自己本不懂琴,听此琴才忽然开窍了,而且激动不已。
6、李贺 李凭箜篌引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听颖师弹琴赏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
听琴者的感受:接下来的八句,韩愈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烘托了琴声的波澜叠起、变态百出,又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鸣。他通过“起坐在一旁”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自己听琴时情感波涛的剧烈变化。
这一段通过诗人听琴以后的深刻感受和强烈反应来赞扬颖师的高超技艺,比正面赞扬效果要好得多。李颀《琴歌》的结尾说:“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诗人用听了琴声产生了辞官归隐的念头这一独特的感受,来形容琴师技艺的高超,跟韩愈的写法又完全小同。由此可见诗歌创作中的独创性是多么重要啊。
《听颖师弹琴》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音乐题材名作,通过对琴声的细腻描摹与情感升华,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与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 全诗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开篇,以对话般的私语比喻琴声的轻柔婉转,瞬间将读者带入幽微缠绵的意境。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的诗和赏析
这一部分,用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颖师所弹琴声之变幻莫测、动人心魄。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充分摹拟出了琴声的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让读者完全陶醉于如此美妙的琴声之中。第二部分从侧面描写琴声,主要表现诗人听琴时的感受和反应。
但是韩愈的这首《听颖师弹琴》诗,既不为前辈诗人的框框所束缚,也不与同时代的诗人相雷同。如果说李贺的琴歌写得恍惚迷离、变幻莫测,带上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话,那末,韩愈的琴诗则写得激昂顿挫、真切细致,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征。真是争奇斗妍,各擅其妙!韩愈此诗可分为两大段。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
对于这首诗词的赏析如下:音乐境界的描绘:诗的前十句,韩愈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
《听颖师弹琴》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该如何赏析呢?
《听颖师弹琴》的原文如下: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
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言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的出处该句出自《听颖师弹琴》,全诗如下:《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及赏析
1、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
2、这一段通过诗人听琴以后的深刻感受和强烈反应来赞扬颖师的高超技艺,比正面赞扬效果要好得多。李颀《琴歌》的结尾说:“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诗人用听了琴声产生了辞官归隐的念头这一独特的感受,来形容琴师技艺的高超,跟韩愈的写法又完全小同。由此可见诗歌创作中的独创性是多么重要啊。
3、干扰;仅五个字,便以形传神,通过听琴者情感波涛的剧烈变化,烘托了琴声 的波澜叠起、变态百出。写琴声由高滑低而用“跻攀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 丈强”的比喻,并且“推手遽止之”,不让颖师再弹下去,而他的反应是“湿 衣泪滂滂”,表明正是这种情境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4、对于这首诗词的赏析如下:音乐境界的描绘:诗的前十句,韩愈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韩愈《听颖师弹琴》讲解、赏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