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时候背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觉得就是几句简单的写景诗,朗朗上口,没有什么难度。可当你真正长大,开始回头再看这四句时,才会发现:它讲的远不只是庐山,而是人生里常常遇到的困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今天详细研读一下这首诗,挖掘一下背后到底有那些深意。
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时所见景象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呈现出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呈现出高耸的山峰。
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进一步强调了从不同距离和高度观察庐山时所见景象的差异。无论是远看、近看,还是高处、低处,庐山的形态都各不相同。
第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点明了诗的主题,即人们由于身处其中,往往难以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庐山的“真面目”只有从外部观察才能看清,而身处其中的人往往只能看到局部。
尾句“只缘身在此山中”。进一步解释了前一句的哲理,即人们之所以无法看清事物的全貌,是因为他们身处其中,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
单独看意思确实很简单,现在我们走进这首诗的历史现场。
先看题目,《题西林壁》,就是西林寺的墙壁。古代庐山有三座寺庙非常有名,一座大林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写的那里。还有一座东林寺,它的对面就是西林寺。
这首传世之作正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之上。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东坡从黄州贬谪至汝州(今河南临汝)任团练副使,途经九江时与友人参寥子等同游庐山。
苏轼在庐山停留了十多天(属于流放闲职官员,他有的是时间),游览了庐山的多个景点,包括西林寺等。这十几天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比如《游庐山》、《庐山谣》等。这首《题西林壁》就是他对庐山的总结。
这首诗中对现代人而言的难点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岭”,什么是“峰”。“岭”岭是起伏相连的山。峰是高而尖的山头。
庐山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边或者西边看过去,看到的是一系列连绵的山岭。
而侧看就是从南北两头看过去,这时候你看不到整座山,而是看到了高耸的山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直接这么解释。也可以将这一句理解为“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或者“烟笼寒水月笼沙”。
如果按照互文修辞,就可以笼统地理解为,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庐山有的时候起伏连绵,有的时候又山势峥嵘。
个人感觉,从诗歌鉴赏角度而言,采用互文修辞来解读更为恰切。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朴实无华,但是也实事求是。通过前面介绍,我们知道诗人这几天已经在若干个角度观赏过庐山了,每个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苏东坡本身也是一位大画家,所以他运用透视法、构图和多视点等方式,很概括且凝练地描绘出他所看到的庐山外貌。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景,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人了。
人在山中,视野受限,所以看不清全貌。这不正是人生的常态吗?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局限里,看见的是片段,难免执着和偏颇。
这是一首风景诗,也是苏东坡通过庐山讲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就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呢?那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道理很大很深。但他并不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是把它隐藏在庐山里,让我们自己悟出来,而我们一旦悟出来之后,又会觉得它那么巧妙,那么贴切,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叫“即物说理”。
苏东坡的好友黄庭坚曾这样评价此诗:“此老人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口,安能吐此不传之妙哉!”大意就是说这首诗中充满了佛教的般若智慧,此般若成就了苏东坡“笔端有口”的创作能力,因此说理才如此透彻。
这首诗的结构是苏东坡先通过庐山提出了一种人类的困境,而他的解决之道是他提出的“以大观小”之法,就是站在一个很大的立场,甚至是站在宇宙的立场上,重新来看庐山。
而这首诗正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再联系到苏轼曾作《跋王氏华严经解》,曾经批评王安石将《华严经》割裂为“佛语”和“菩萨语”的做法。
这里就是《华严经》里讲,大千世界可以在一粒微尘中显现,小中有大,大中有小。这种“以大观小”的眼界,正是苏东坡看庐山的方式。
所以,《题西林壁》不仅是风景诗,也是哲理诗,更是佛理诗。
有趣的是,就在同一年7月,苏东坡拜访了已经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史书记载,两人谈得十分融洽,彼此惺惺相惜。
王安石有句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说的是要登高望远,才能不被浮云遮蔽。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恰好与之形成呼应。
我常会想象,如果这两位老友在庐山边对话,王安石说:“浮云不会遮住我的眼睛,因为我登得足够高。”苏东坡微微一笑:“可我在山中,也悟到一件事——人若困在局部,就看不清整体。”沉默半晌,王安石可能会回一句:“原来,我们都在山中。”
苏东坡在西林寺墙壁上留下的这首小诗,看似写山,其实写人;写庐山,其实写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正“身在此山中”,苏东坡也罢、王安石也罢,局限于眼前的角度,看不清全貌。
要跳出局限,换一个角度,才可能看见更大的世界。也许,这就是《题西林壁》最动人之处:它提醒我们,不识真面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不愿走出那座“山”。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题西林壁的意思是什么(苏轼的题西林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