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这座南方海滨城,湿润的风、咸香的空气,还有那些老旧的院墙,穿街走巷的时候,你可能不会多想,谁在这些巷子里念过书、写过字,谁又在一块斑驳墙根下做着关于未来的小梦。但有时候,你越往闹市深处钻,越能感受到:这城市里不止有今天的繁华,还有好多前尘故事。你看,哪个本地人家里没有个关于学校的记忆?哪家没有个亲戚在某个老校门口哭过、笑过?今天咱们聊聊珠海的那些“老学校”,看看一道城的变化,是怎样从一张课桌开始的。
讲校史,说久远,其实就像翻家里的老底子照片。你看珠海市第二中学,建在1980年,说“老”,那会儿是改革开放刚刚拉开锣鼓的年份。特区的招牌还新鲜着,二中选址在香洲区人民东路65号,可以说和整座城市一起“开张”了。那时候的校门不宽敞,院子里尘土飞扬,学生们穿着蓝布衣服,听风吹过操场,一年一年长大。
我曾经问过一个80年代的二中校友,家在附近卖糖水,他说小时候总会看着校门口的“人大轿车”来来去去,有点敬畏又有点羡慕。政府主办的全日制高中,听起来派头足,其实头几年教室就是“会议室改的”。你说一个城市,要啥气质?就是这些学生们早起晚归,家长在门口吆喝一声,“今天啥课?”然后又埋头忙自己的生计。
后来,2004年,初中部搬了家,改名叫“文园中学”。新香洲文园路上,第一校区和第二校区,在周边高楼越来越多的时候,学校也越办越大。是说见证一个城市变化,真不是某天电视上说GDP涨了多少,而是你家孩子从文园中学毕业,考上了外地的大学,走出这块地头。这种变化,你要在家长心里找答案。
转到珠海市紫荆中学,1960年立起来,比二中还早些年。它的故事其实跟“渔”有关。最开始叫“香洲渔民中学”,珠海那时还没今天的气派,一帮老师学生就在渔村边念书。名字改过好几遍,什么“渔业中学”“香洲学校”,都跟农渔小镇的气味离不开。到了1981年,才正式称为“珠海市第一中学”,一听名字就不土气了。
千禧年那阵子,一中高中部搬到梅华西路,初中留守凤凰北路。你要是记得那时候的交通和街道,初中生赶早课天还黑着,家长送孩子上学,手里提着饭盒,路边早点摊冒着热气。2008年又分成紫荆中学和一中,名字变了,孩子们还是老样子,每年春天在花园里拍毕业照——谁不盼着快点长大?
2011年紫荆和桃园又合并,一大帮师生挤在一块。其实你问当年的初三学生,合校那天,心里乱哄哄的,不知道新校徽长啥样,周末回家还得跟爸妈解释,“咱学校改名换地了”。
还有珠海斗门区第一中学,这校真是东搬西挪了大半个世纪。起初1959年在白蕉东和小学边上,后来变红卫中学,似乎每换一代人就得改一次校门牌。斗门一中的校友说,搬来搬去,每次毕业照都得重新找个院墙,老师劝大家好好念书,“有一天咱斗门也能像珠海城里那样热闹。”2000年搬到新址,黄杨大道50号,校门宽敞了,操场也不是乱石地。可无论搬到哪,老校歌都一样,还是说农村孩子在城里念书要争气。
前山小学的故事可再老些。1942年建的,之前叫和群小学。老珠海人小时候说起前山小学,都觉得有点“根正苗红”,毕竟还在古城墙跟前。解放后名字改了好几回,最后2002年才叫回前山小学。你要是家在前山附近,周末溜娃路过那小学门口,总能碰上打陀螺的老人和上学的小孩,市井日常,就在围墙里外。
湾仔小学,那是更早的,1926年成立。学校原点在湾仔镇中心路,文革搞分家,弄成作物小学、渔民小学,一个镇拆成几拨,后来又合回来,变湾仔中心小学。不知你有没有看过湾仔老校的院子,木头桌椅熏得发亮,教室里贴着旧海报。后来矿新路上建了新校,连屏小学和南山小学也合并过去。珠海这城市的“老派感”,其实就在湾仔小学身上。
再讲讲吉大小学。1912年立的,一开始叫益智小学,等到抗战胜了,又改为复光小学。你说那时候的名字,带着点民族情怀。1952年,终于定为吉大小学。位置在哪?就在景山路165号,最繁华的地头。校地不大,住房区围着一圈,家长下班来接娃,顺路买菜,聊两句家常,都是些“小城故事”。
北岭小学的历史带着点传奇色彩。说是1873年由徐润先生跟北岭乡亲们一块捐资办学。徐润是谁?做生意出过洋,也愿望家乡孩子能识字明理。清末义学一般都是几个族门凑钱办,讲知识也讲风水。后来搬来搬去,先在祠堂里,后又改为“中西学堂”。到民国那阵子,再改几回,1953年才算有了真正“北岭小学”。有校友说,小时候在徐氏祠堂里读书,冬天怕冷,夏天怕蚊子,老师讲课是带着土音的,知识就在这一字一字地咀嚼出来。
和风中学的缘分更深——创办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那时候叫什么“黄梁都乡学”,只是个村塾。后来一代举人黄槐森见党派之争,索性把学堂改为和风书院。民国年之后又叫和风中学,文革时再折腾成斗门中学,直到2004年才“认祖归宗”,叫回和风中学。一个学校几经风雨,愿意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世道变迁,有些名字就是不肯丢掉。
还有翠微小学,落脚在前山翠微北大街。始建于1757年,比大多数新楼盘还要早得多。最初叫凤池书院,后来几改其名,变成翠微学校、翠微小学。有人说老学校就像一棵老树,哪怕周围建筑变来变去,根还在,底蕴还在。
最后说说前山中学。也是乾隆二十二年建,凤山书院那年设立。两百多年来,搬过三回,改过好多名字,什么恭都学堂、商业学校,体育项目学校等。不管换什么名,有些事不会变——下雨天校道泥泞,学生们卷着裤脚进教室,老师在黑板前挥着粉笔头,抗起一个时代的希望。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老学校到底有啥了不起?它们其实算不得什么“顶尖学府”,也没多少“网红打卡地”。可如果你细细琢磨,珠海这些古老校园的墙、课桌、操场、教室,埋着的,是一城人几代人的梦。带着泥土味,书卷气,还有点世俗的温度。
每一代人都在这里念书长大,有的留在原地,有的远赴他乡。校园旧影,有些人记得,有些人早已忘了。但这城市的根,正是在这些岁月里,一点一点生长出来。如果说珠海今天有什么不同,可能不是楼有多高,也不是海天多宽阔,还是看那些旧学校里的少年,曾经怎么面对风雨,怎么一点点把家乡撑大了。
你还记得你家祖辈哪间学校吗?城市翻新了,教室换了新桌椅,那些老墙根下的故事,却总也讲不完。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珠海都有什么大学院校(珠海历史悠久的10所学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