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里那些古装戏,动不动就是“十几两银子”,看得我直撇嘴,编剧懂不懂啊,这银子它不禁花啊。那时候一两银子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能值多少钱。
你要是按现在那种老掉牙的算法,就拿大米说事儿,清朝那阵儿,一两银子大概能买一百五十斤米,现在米价一斤算三块钱,那算下来一两银子也就值四百五人民币,是不是感觉很便宜,那你就错了,那时候种地不行啊,粮食亩产低的很,米价自然就高上去了,这算法不靠谱。还有呢,拿银子本身的价格来算,现在银子一克大概六块钱,古代一两银子大概三十七克,这么算下来一两银子也就二百多块钱,怎么样,更不靠谱了吧。这两种算法,都瞎扯,压根没考虑到那时候银子有多金贵,提炼技术又有多差。
其实要我说,衡量古代银子的价值,得看那时候老百姓挣多少钱。马克思说过,商品的价值是看劳动时间来的,虽然我也不太懂,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咱们就假设,古代人和现代人,一个月拼死拼活干活创造出来的价值,差不多一样,都是要养家糊口嘛。
明朝清朝那会儿,银子还算比较靠谱的钱,明朝之前,金银都是王公贵族用的,老百姓交易都拿铜钱布匹粮食。明朝有个在皇帝家装裱字画的工匠,一个月能挣一块五两银子,一年下来也就十八两。再说说《红楼梦》,那里面丫鬟一个月也就一两银子,贾府那么有钱,丫头每个月才拿那么几块,那是因为那时候的丫头可多了。清朝的士兵,一个月俸禄也就二两银子。这么算下来,一两银子,应该差不多等于现在的两千块钱,怎么样,是不是感觉电视剧那些人一下子都成了土豪,一顿饭吃掉你一个月的工资,气得不行。
当然了,这个算法也不是绝对准,只是个大概的估摸,因为那时候人的消费习惯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老百姓,主要就是吃饱饭,粮食开销占大头,可没有现在这么多花里胡哨的要买的东西,什么手机电脑,想都别想。而且那时候住宿,可能也花不了多少钱,很多都是住在东家家里,或者自己搭个窝棚,当然有钱老爷们住酒店那就另算了。
那时候的农民,更不用说,大部分都是自己种地自己吃,一年到头也花不了几个钱,买点盐巴布匹,就差不多了。所以啊,你不能拿现在的消费水平去套那时候的人。
所以大家知道了吗,以后看古装剧,那些人动不动就“一顿饭十几两银子”,那肯定是在黑店,宰冤大头呢。反正,古代老百姓挣钱真不容易,一两银子攒好久,就够花一阵子的,电视剧都是骗人的,那些编剧应该好好补补历史课。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古代一两是多少克(一两银子在古代到底能值现在多少钱别再被古装戏骗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