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母槐以前遭过两次雷击,已经失去顶冠,古槐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文/图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作为山东省地理坐标中心点,博山区池上镇赵庄村又被称为“齐鲁之心”。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村里曾经有七株千年古槐,因为干枯和雷击等原因,现在只剩下两棵,而位于村子东西大街上的那株大槐树据测算已经有1700多年,被村民称为“神母槐”。
△神母槐已经跟赵庄村这块土地紧紧生长在了一起。
△古槐上距地面两米多高的地方有一个洞,洞口半米长,洞内至少能容纳五六个人。以前,村里的孩子经常爬上大槐树,从树洞中探出头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树洞成了村里孩子们的天堂,现在古槐恢复了“青春”,长势越来越旺,树洞反而越来越小,孩子们已经钻不进去了。
6月18日,57岁的村干部王道亭告诉记者,这株神母槐就生长在村中东西大道中间的位置,“过去我们村规划得相当科学,这条大道全部都是青石铺就,是村里的主干道。”
△村里的老人习惯了聚集在树下做针线活。
在神母槐下面,很多老年人一边乘凉,一边做活。据《淄博古树》记载:“我市最古老的一株古槐,生长在博山池上镇赵庄村,至今已1700余年,依然生长十分旺盛。”据赵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吉新介绍,神母槐胸围7.78米,树高15米。离地面3米高处分成三个枝杈,每个枝杈都比大瓮口粗。两米多高的地方有一个洞,约半米长,洞内树干中空,至少能容纳五六个人。以前遭过两次雷击,已经失去顶冠。雷击前树高20多米,即使躺在村后200多米远的北岭上,也能看到这棵古槐的顶冠。古槐枝繁叶茂,年代之久远,是当之无愧的淄博之最。
△ 古槐在离地面3米高处分成三个枝杈,每个枝杈都比大瓮口粗,为防止古槐侧枝折断伤人,村民在下面支起了一根柱子。
除了神母槐之外,王道亭告诉记者,村口的二郎山也是赵庄村的标志之一,早年村民就在山上植树造林,历代村民称之为西封山。“九月九看花山”,说的正是这里。深秋的二郎山,满山红叶、黄花、绿树相互映衬,景色优美。山上树木繁茂,有黄栌、松树、槐树、栗子树、油梗、檀树等。二郎山的山珍数不胜数,除了柴胡、远志、紫参、元胡、何首乌、玉竹等一百多种中草药,还有金针、木耳、松莪、松伞等。
记者注意到,在赵庄村有很多直径在三米以上的花岗岩石碾盘,其中一块厚度达到惊人的0.7米左右。据王道亭介绍,这块碾盘很久以前就在村里了,他们一直不知道先民是如何将这样一块数吨重的巨石,从山上运到这里的。尤其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的碾盘在村里面还有好几块。这样的运输能力肯定伴随着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果然,王道亭向记者道出了实情。
△作为淄河源头之一,池上镇赵庄村早在1976年就修建了村南淄河大坝。
“我们赵庄村土地肥沃,水源富足,依山傍水,好山好水吸引着赵庄村的先人,很早就在这里建村居住了。”王道亭说,1976年赵庄村填滩造地,在村东东河崖河滩坝南从周家峪口到镰刀峪口的四五十亩滩田挖土,有人挖出了很多坛坛罐罐,当时就用锄头敲碎了。随后,1999年在拖住岭修公路时,又挖出了青铜剑等文物。2005年,村民挖土时,又挖出了铜币、刀鞘。赵庄村出土的青铜器,现存放在淄博市档案馆,已经有四五十件。2006年,淄博市政府将赵庄村小篮峪古墓群定为战国时期古墓群,列入淄博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庄村的建筑自古有名,其中就有李家的三套院,尚书府邸厅房屋,陈家的东院、西院,还有丁家的东店。由于历史久远,这些古建筑有的踪迹全无,有的只剩残垣断壁。
“我们赵庄村有个奇怪的现象,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就是我们这么多村民,没有一个姓赵的。”很多村庄以村里主要姓氏为村名,听王道亭这么说,记者知道里面一定有故事。“赵庄村西的山脚下原有一个古村落,名曰上耩庄。元末明初,村庄被大水冲毁,村民四处寻找家园,就找到了现在的地方定居,遂取名‘找庄’。早年村西有一古墓碑,刻有‘找庄’二字。随着岁月变迁,村名逐渐演变为赵庄。”
原来“赵庄”这两个字里面有这么美好的寓意,包含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找寻和向往。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山东大槐树村在哪里(博山区池上镇赵庄村千年大槐树矗立齐鲁之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