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简介及个人资料(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简介及个人资料(鲁迅的一生)

千巍然 2025-10-23 数码 1 次浏览 0个评论
鲁迅的一生

说到鲁迅,你想起的,是那张印在课本里、眉宇间凝着冷峻的先生照片,还是那些早已烙进骨子里的句子?

可鲁迅,并非生来便是“鲁迅”。

绍兴城里,家道如秋叶般凋落。少年的他,在祖父的牢狱与父亲的病榻间,过早地尝尽了人世的薄凉。

后来他东渡学医,却在仙台的教室里,撞见了那改变一生的画面——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上,同胞麻木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杀戮。

他默默收起手术刀,拿起了笔。这一拿,便再未放下。

他的文字,是另一种手术刀。剖开历史的表皮,露出“吃人”的内里;勾勒出阿Q的面孔,那影子至今还在人间游荡。

他也有他的彷徨。当新文化的潮水退去,他独自立在寂寥的沙滩上。《彷徨》里的吕纬甫,何尝没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并非永远坚定,只是从未背弃那份清醒。

然而,他又是那样热爱着美。收集版画,校勘古书,为素朴的封面添上一笔灵光——生活予他以粗粝,他却始终不曾放下对温润与美的凝望。

那么,今天我们为何还要读他?

或许只因,这人世依然需要那样一种不妥协的目光。我们需要他的声音,如北国冬夜的一星灯火,冷静地亮着,提醒我们:人,要站着思考。

八十九年过去了。

1936年10月19日,大先生离去的那一天,墨色仿佛一夜之间浸透了山河。

如今我们溯时光之河而上,再次走近他那比文字更坚硬、比时间更绵长的一生。

在岁月的沉淀中,他的身影愈发清晰地立成一座灯塔,照见迷茫,也照见觉醒。

1 早年成长与家庭变故

(1881—1898)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周家新台门,小名樟寿,学名树人,后以 “鲁迅” 为主要笔名。家族为 “诗礼传家” 的书香门第,此时家境尚属小康,家中有四五十亩水田,生计无忧。

鲁迅的一生

三味书屋:鲁迅上学的书塾

1888—1892年:7岁入家塾开蒙,读《鉴略》,接受传统死记硬背式教育;12 岁进入全绍兴最严厉的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同时接触《二十四孝图》,对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等虚伪残酷的孝道观念心生反感;课余常到屋后百草园玩耍,此处成为他幼年的乐园,也从《山海经》《聊斋志异》等野史杂记、民间文艺中汲取养分。

鲁迅的一生

百草园:幼年鲁迅的乐园

1893—1896年:家庭遭遇重大变故——1893年祖父周福清因科举舞弊案入狱,被判 “斩监候”,鲁迅与弟弟被迫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避难,遭冷遇甚至被称为 “乞食者”;1894年起父亲周伯宜重病,先后请姚芝轩、何廉臣等 “名医” 诊治,却因庸医误诊、药引奇特(如 “原配蟋蟀一对”),病情日渐恶化;1896 年父亲病逝,家道彻底败落。四年间,鲁迅频繁出入质铺与药店,看清世态炎凉,萌生“走异路,逃异地”的想法。

鲁迅的一生鲁迅的一生鲁迅的一生

左:鲁迅祖父周福清 中:鲁迅父亲周伯宜 右:鲁迅母亲鲁瑞

2 求学探索与思想萌芽

(1898—1909)

1898年5月:不满绍兴保守风气,拒绝科举正途,携带8元旅费赴南京求学,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鲁迅的一生

江南水师学堂遗址

因不满学堂专制氛围与课程陈旧,1899年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德文、格致(博物学)、地学(地质学)等新鲜课程,接触《时务报》《译学汇编》等新书报。

鲁迅的一生

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的礼堂

鲁迅的一生

鲁迅在矿路学堂的毕业执照

1901年:受严复译《天演论》影响深远,接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思想,认为中国需改革求存;12月从矿路学堂毕业,获 “第一等” 毕业文凭。

1902年2月:以官费留学生身份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剪辫明志,题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救国决心;关注 “理想人性”“国民性缺陷” 等问题,开始探索改造国民思想的路径。

鲁迅的一生

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外景

1903年:为《浙江潮》撰稿,发表《斯巴达之魂》(借希腊故事鼓吹尚武精神)、《说鈤》(我国最早介绍镭的文章);与友人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呼吁国人保护矿权,反对帝国主义觊觎。

鲁迅的一生

鲁迅断发小照,1903年摄

鲁迅的一生

《自题小像》:鲁迅当年题赠许寿裳的明志诗

鲁迅的一生

1904年鲁迅与留日同学合影:后排右为鲁迅,左为许寿裳

1904年4月:从弘文学院毕业,为 “救治像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促进国人维新信仰”,赴仙台医专学医;受藤野严九郎先生悉心指导,藤野先生多次修改其讲义、订正解剖图,关怀备至。

鲁迅的一生

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校门

鲁迅的一生鲁迅的一生

仙台医专藤野严九郎教授,鲁迅退学时他以照片相赠,并在背面题字惜别

1906年:课堂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见中国人麻木围观同胞被日军砍头示众,顿悟 “医学并非紧要事,改变精神更重要”,毅然弃医从文,返回东京筹备文艺运动;因母亲以 “病重” 为由骗归绍兴,被迫接受封建包办婚姻,与朱安结婚,婚后次日即返东京。

鲁迅的一生

日俄战争时期的幻灯片:中国人的麻木状态对鲁迅刺激很深

鲁迅的一生

仙台医专同学送别鲁迅:后排左一为鲁迅

1907—1908年:计划创办文艺杂志《新生》,因成员退出、资金流失流产;为《河南》杂志撰写《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提出 “立人” 思想,呼吁 “精神界之战士”;跟俄国革命党人马理亚・孔特夫人学俄文(后因学费太贵中止),常与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交往,听章太炎讲《说文解字》,受其革命精神影响。

鲁迅的一生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后摄于杭州

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俄国、波兰等被压迫民族文学,因读者淡漠,两册仅各售20余本,第三册停版; 因家庭经济压力(周作人需与羽太信子结婚)回国,先居绍兴,后赴杭州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翻译兼化学、生理学教员,曾加讲生殖系统,革新教学。

鲁迅的一生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外景

3 教学与社会参与

(1909—1917)

1910年1月:参与 “木瓜之役”,反对顽固派校长夏震武的专制统治,与同事集体辞职,最终迫使其下台;7月辞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职务,9月任绍兴府中学堂学监,因不满校内顽固势力与狭隘风气,1911年7月辞职。

鲁迅的一生

“木瓜之役”胜利纪念照: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全体教师1910年1月10日摄于杭州湖州会馆。前排右三为鲁迅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参与绍兴革命活动,公推为革命大会主席,上街宣传、散发传单安定人心;绍兴成立军政府后,因不满旧乡绅掌权、换汤不换药,对革命失望。

鲁迅的一生

辛亥革命后的鲁迅

1912年1月:应许寿裳推荐,赴南京任临时政府教育部职员;5月随政府迁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事宜;目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乱象,苦闷中读古书、抄古碑 “麻醉灵魂”,但也通过研究历史更深刻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7月得知好友范爱农疑似自杀,写下悼诗。

鲁迅的一生

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的任命状

鲁迅的一生

鲁迅在风雨飘摇日所怀念的范爱农

1913—1917年:支持蔡元培的教育改革,赞成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蔡元培辞职后美育被取消,愤而在日记中批判;撰写《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提议保护文化遗产、发展美术教育,遭袁世凯政府忽视;寄寓绍兴县馆,先住藤花馆,后迁补树书屋,过着 “枯坐终日” 的沉闷生活。

鲁迅的一生

鲁迅手绘土偶图

4 新文化运动与创作高峰

(1918—1926)

1918年4月:受钱玄同劝说,为《新青年》写下《狂人日记》,以 “礼教吃人” 揭露封建本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7 月发表《我之节烈观》,批判节烈观念的残酷;年底开始在《新青年》发表《随感录》,投身新文化运动。

鲁迅的一生

1918年的鲁迅

1919年10月: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批判父权思想,主张“幼者本位”,号召“肩住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光明地方”。

1920年8月起:陆续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自编讲义,结合历史与人生见解,课堂座无虚席,深受学生欢迎;同时译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用作文艺理论课教材。

鲁迅的一生

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

1921年:连载《阿Q正传于《晨报副刊》,塑造 “精神胜利法” 的阿 Q 形象,揭露国民性弱点;年底完成《故乡》,通过闰土的变化反映底层民众苦难。

1923年8月:与二弟周作人因羽太信子挑拨、经济纠纷决裂,搬出八道湾居所,租居砖塔胡同;9月肺病发作,卧病39天仍坚持讲课、修订《中国小说史略》;11月借钱购置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旧屋。

鲁迅的一生

1923年的鲁迅

1924年5月25日:迁入西三条胡同新居,在院中搭建 “老虎尾巴”(卧室兼工作室),墙上挂藤野先生照片激励自己;9 月起创作《野草》,以“枣树”“过客”等象征形象,展现黑暗中的抗争与求索;12月女师大风潮爆发,开始关注学生运动。

1925年:5月支持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撰文谴责杨荫榆迫害学生,代拟呈文、起草《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驳斥《现代评论》派陈西滢的流言攻击,写《并非闲话》《我的 “籍” 和 “系”》等文;8月因支持学生遭教育总长章士钊打击,决定起诉,后平政院判决鲁迅胜诉复职;4月创办《莽原》周刊,培养青年批评者;夏天参与成立未名社,支持青年翻译俄国与苏联文学。

鲁迅的一生

1925年的鲁迅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 惨案发生,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遇难,鲁迅悲愤写下《记念刘和珍君》,控诉段祺瑞政府暴行,提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3 月 26 日因遭通缉,辗转避难于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8 月 26 日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许广平同行赴广州。

鲁迅的一生

1 9 2 6 年陶元庆作鲁迅速写像

5 南行岁月与思想转折

(1926—1927)

1926年9 月—1927年1月: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计划编著高质量文学史,却因学校是 “金钱世界”、“现代评论派” 排挤,决意提前辞职;期间继续写作《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完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5 篇;编订杂文集《坟》,作序跋反思思想历程;1927 年1月辞去厦大职务,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

鲁迅的一生

《中国小说史略》手稿

鲁迅的一生

鲁迅在厦门南普陀坟丛中

1927年2月18—20 日:赴香港演讲《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批判尊孔与国粹主义,号召青年用白话发声,港英当局阻挠讲稿刊登,删减多处。

1927年3月: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3月底与许寿裳、许广平迁居白云楼,避开访客专心工作;4月8日在黄埔军校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质疑革命宣传文学的无力,强调文艺应 “自然流露”;4月10日写《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引用列宁的话提醒 “不要陶醉于胜利”,警惕反革命活动。

鲁迅的一生

1927年的鲁迅,摄于广州

1927年4月12 日—15日:“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爆发,4月15日广州开始大屠杀,鲁迅在中山大学紧急会议上提议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许寿裳一同辞职;此后滞留广州,整理旧稿,编就《野草》《朝花夕拾》,翻译童话《小约翰》,辑录《唐宋传奇集》;目睹 “青年杀戮青年”,进化论思想彻底轰毁,开始接受阶级论。

鲁迅的一生

鲁迅在离开广州前不久与许广平、蒋径三合影

1927年9月27日:偕许广平乘 “山东号” 轮船离开广州,10月抵达上海,此后不再教书,全力从事译著。

6 上海战斗与晚年坚守

(1927—1936)

1927年10月—1928年:定居上海景云里,计划与创造社组成联合战线,因创造社新进分子反对未果,反遭 “封建余孽”“法西斯蒂” 等污蔑;1928年参与 “革命文学论争”,坚守现实主义,反对将文艺变为标语口号,翻译普列汉诺夫《艺术论》、卢那卡尔斯基《艺术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指出 “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鲁迅的一生

鲁迅到达上海后第二天,与家人和朋友合影:前排左起:周建人、许广平、鲁迅;后排左起:孙福熙、林语堂、孙伏园

鲁迅的一生

鲁迅赴光华大学演讲会场,1927年11月摄

1929年9月27日:儿子周海婴出生,提倡 “幼者本位”,让其自由成长,作《答客诮》驳斥对爱子之情的讥笑。

鲁迅的一生

海婴百日全家合影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在成立大会上讲话,提出作家要深入实际、扩大战线、培养新战士,强调 “联合战线以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目的都在工农大众”;4月因参与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遭秘密通缉,避居内山完造家中;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自费以 “三闲书屋” 名义出版曹靖华译《铁流》、自己译《毁灭》。

鲁迅的一生

1930 年9月17日“左联”在荷兰餐馆秘密为鲁迅庆祝五十寿辰时所摄

1931年1月17日: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被捕,2月7日遇害,鲁迅避难于花园庄旅馆,悲愤写下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秘密出版《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揭露暴行;5月为美国《新群众》杂志写《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向世界揭露国民党文化 “围剿”;“九一八” 事变后,写《“友邦惊诧” 论》揭露国民党 “攘外必先安内” 本质,支持学生抗日请愿。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 事变爆发,住所近火线,在内山完造帮助下避难,与茅盾等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反侵略;11月赴北平省亲,作 “北平五讲”,批判当局政策,鼓舞华北学生;编辑杂文合集《三闲集》《二心集》,阐述思想发展。

鲁迅的一生

鲁迅和内山完造在“一·二八”事变和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内山常给鲁迅以帮助

1933年1月:加入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迫害革命者,营救被捕同志;6月18日杨杏佛遇刺,鲁迅冒死送殓,写下《悼杨铨》诗;在《申报・自由谈》发表大量杂文,结集为《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讽刺国民党文化专制;与瞿秋白结下深厚友谊,瞿秋白编选《鲁迅杂感选集》并作序,鲁迅赠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驳斥 “第三种人”“论语派” 主张,强调文艺无法超阶级,小品文应是 “匕首与投枪”。

鲁迅的一生

鲁迅与杨杏佛(中)、李济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副主席)合影,摄于 1 9 3 3 年 4 月 2 4 日

1934—1935年:蒋介石搞 “新生活运动” 尊孔读经,鲁迅连续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等文,揭露日、满、蒋借 “王道” 掩盖侵略与专制;支持大众语运动,写《门外文谈》阐述语言文字大众化必要性,主张 “将文字交给大众”;辑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古籍,编印《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抢救传统木刻,介绍外国木刻,培养中国新兴木刻人才。

1935年:支持东北流亡作家,为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作序,推介抗日文学;反击张春桥(狄克)对《八月的乡村》的恶意批评,写《三月的租界》。

1936年:5 月起肺病恶化,发热气喘,拒绝出国疗养,坚持工作;8月写《死》,明志 “我的怨敌多矣,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参与 “国防文学” 与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两个口号论争,修改完成《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表明 “无条件加入抗日战线”;10月8 日扶病参观全国木刻展览,与青年交流;10月17日续写文章、复信、访友;10月19日5时25分,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逝世,享年56岁。

鲁迅的一生

鲁迅遗容

1936年10月22日:数万民众自发送葬,队伍高唱挽歌、高呼抗日口号,民众代表献 “民族魂” 旗覆棺,将葬礼变为抗日宣传游行;鲁迅遗体初葬万国公墓,1956年迁葬虹口公园。

鲁迅的一生

上海数万民众高举“争取民族解放”的横幅,自动为鲁迅送殡

选编来源:《荒野中的呼喊者——鲁迅图传》

点击书影

即可购书

《荒野中的呼喊者——鲁迅图传》

吴中杰 著

邵丹 编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因为冲锋在前,目标显著,围绕着他的论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常有无意的误读或有意的曲解。本书不盲从现成的结论,不追随流行的观念,而以事实为依据,将传主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力图写出真实的鲁迅。鲁迅是顽强的战士,但并不是一个终日“横眉冷对”的无情者,他有自己的生活爱好、审美趣味、私人感情和家庭欢乐,是一个具有丰满性格的人。本书从多角度进行观照,对传主的各个生活侧面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并在文字之外,配有许多插图,使读者增加阅读兴趣,更能收直观之效。

作者简介

吴中杰,1936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执教。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于鲁迅研究用功尤勤。主要著作有:《吴中杰评点鲁迅作品系列》《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传》《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文艺学导论》《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同时兼写散文,有散文集多种:《人生大戏场》《旧途新旅》《海上学人》《复旦往事》《曦园语丝》等。

图书目录

一、从小康到困顿

二、走异路,逃异地

三、我以我血荐轩辕

四、在荒原中叫喊

五、苦闷的岁月

六、对于德赛先生的呼唤

七、开出一片崭新的文场

八、荷戟独彷徨

九、吾将上下而求索

十、向古老的旧垒袭击

十一、正视淋漓的鲜血

十二、在死海里激起了波涛

十三、旧思路的轰毁

十四、从被围剿到被推崇

十五、怒向刀丛觅小诗

十六、国难声中

十七、于无声处听惊雷

十八、抗击新的复古逆流

十九、美的播布与创造

二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的一生

本期编辑 | 陈丽英

转载及合作联系,微信号:fudanyouzu321

鲁迅的一生鲁迅的一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鲁迅的简介及个人资料(鲁迅的一生)》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