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刻度,它们各自还拥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雅称,每一个称呼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人对自然、生活的细腻感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十二个月的浪漫称谓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月,又称 “孟春”“端月”“初月”“嘉月”。
“孟春”,代表着春季的开始,孟表示第一,是万物复苏、阳气初生的时节,充满了希望与生机。“端月”,端有开端之意,一月作为一年之始,此称恰到好处。“初月” 强调起始,“嘉月” 则寓意美好,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二月,又称“仲春”“杏月”“丽月”“花朝”。
“仲春” 是春季的第二个月,仲在排行中为第二。“杏月” 得名于此时杏花盛开,粉嫩的杏花将大地装点得如诗如画。“丽月” 描绘出二月风光的秀丽,“花朝” 则指百花生日,此时春花烂漫,是赏花的好时节。
三月,又称“季春”“桃月”“蚕月”“上巳”。
“季春” 是春季末尾,季为第三,预示着春天即将谢幕。“桃月” 因桃花灼灼而得名,三月桃花盛开,如一片粉色云霞。“蚕月” 是因为此时养蚕活动开始,蚕事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上巳” 则是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在水边祭祀、沐浴,祓除不祥。
四月,又称“孟夏”“槐月”“麦月”“清和月”。
“孟夏” 开启了夏天的篇章,是夏季的第一个月。“槐月” 里槐树开花,洁白的槐花挂满枝头。“麦月” 表明麦子成熟,农民迎来收获的季节。“清和月” 形容四月天气清爽和暖,舒适宜人。
五月,又称“仲夏”“榴月”“蒲月”“端阳”。
“仲夏” 是夏季的中间时段,气候逐渐炎热。“榴月” 时石榴花盛开,红似火,充满热情。“蒲月” 得名于菖蒲,此时菖蒲生长茂盛,人们常将其悬挂于门上驱邪。“端阳” 即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充满节日氛围。
六月,又称“季夏”“荷月”“荔月”“伏月”。
“季夏” 是夏季的末尾,暑气正盛。“荷月” 因荷花盛开,亭亭玉立,成为六月的一道亮丽风景。“荔月” 是荔枝成熟的季节,甘甜的荔枝令人垂涎。“伏月” 表明进入三伏天,天气酷热。
七月,又称“孟秋”“兰月”“瓜月”“巧月”。
“孟秋” 宣告秋季来临,秋高气爽。“兰月” 因兰花在此时绽放,淡雅清幽。“瓜月” 里各种瓜果成熟,是丰收的季节。“巧月” 则与七夕节相关,传说这天织女下凡,姑娘们祈求心灵手巧。
八月,又称“仲秋”“桂月”“壮月”“中秋”。
“仲秋” 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月圆人团圆。“桂月” 因桂花飘香,香气弥漫。“壮月” 形容八月的强盛、充实,此时庄稼成熟,一片丰收景象。“中秋” 是重要节日,人们赏月、吃月饼,阖家欢乐。
九月,又称“季秋”“菊月”“玄月”“霜序”。
“季秋” 是秋季末尾,万物逐渐凋零。“菊月” 里菊花傲霜绽放,象征着坚韧。“玄月” 的玄有黑色、玄妙之意,此时天色渐暗,有神秘之感。“霜序” 表示开始降霜,季节更替。
十月,又称“孟冬”“阳月”“良月”“露月”。
“孟冬” 开启冬季,寒意渐浓。“阳月” 有阳气尚在之意,十月虽已入冬,但仍有暖阳。“良月” 寓意美好,“露月” 因露水凝结,晶莹剔透。
十一月,又称“仲冬”“辜月”“葭月”“雪月”。
“仲冬” 是冬季的中间时段,天气寒冷。“辜月” 有吐故纳新之意,告别旧月,迎接新的开始。“葭月” 里芦苇初生,带来一丝生机。“雪月” 则描绘出银装素裹、雪花纷飞的美景。
十二月,又称“季冬”“腊月”“冰月”“除月”。
“季冬” 是一年的尾声,万物蛰伏。“腊月” 是祭祀之月,人们举行腊祭,感恩祖先和神灵。“冰月” 因天气寒冷,水面结冰。“除月” 有除旧迎新之意,人们准备辞旧岁、迎新年。
写到最后
这些雅称不仅反映了自然季节的变化,还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二月指的是什么月(十二个月的雅称大全原来十二个月还有这么浪漫的称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