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蜜蜂
我国本土优良蜂种。个体较小,头、胸、腹颜色较深,多为黑色带褐色环纹。
原产地:
中华蜜蜂覆盖了除新疆之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在南方和中部的山区、丘陵地带,是本土重要的传粉昆虫 。

优点:
适应力强,能利用零星蜜源,抗逆性好,产蜜品质佳,抗螨能力强,养殖成本低。
缺点:
群势较小,分蜂性强,易飞逃,产蜜量相对不高,蜂王产卵能力弱,难维持大群,大规模养殖效益受限 。
蜂蜜特点:
(1)通常呈现出较为浓稠的液态,将勺子插入蜂蜜中再提起,会缓缓流下形成丝状。
(2)口感甜润,甜度较高但不会过于腻人。口感醇厚,不会有单薄、寡淡的感觉。
2. 意大利蜜蜂
原产于意大利,是世界上广泛饲养的蜂种。体型较大,腹部细长,腹板几丁质为黄色,工蜂腹部第2 - 4节背板的前缘有黄色环带。

优点:
产蜜能力强,产蜜量远高于许多蜂种;是王浆生产的主力蜂种;蜂王产卵力强,能维持强大的群势,利于规模养殖。
缺点:
适应性弱,对我国一些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不如中蜂。 维持强群需要消耗大量饲料,蜜源不佳时成本增加。易受蜂螨等病虫害侵袭,疾病防控工作较繁重,适合追花夺蜜的转地饲养。

蜂蜜特点:
(1)意蜂蜜在常温下多呈透明、有光泽的液体状,相较于一些其他蜂蜜,质地较为稀薄、流动性好。不过与中蜂蜜比起来,有的结晶质地相对偏硬,如油菜蜜结晶后就相对坚实,而像椴树蜜结晶则相对软滑一些,呈现出油脂状。
(2)意蜂蜜的甜度较高,这种甜味直接且浓烈,能迅速刺激味觉。比如意蜂采集的荔枝蜜,刚入口时那种甜蜜感十分突出。
3. 东北黑蜂
东北黑蜂是在闭锁的自然环境里通过自然选择与人工进行所培育的地方优良蜂种。体型与意蜂相似,蜂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部为黑色,另一种是腹部1~5节背板有褐色的环纹。工蜂几丁质全部为黑色,有的第2、3两腹节背板两侧有小黄斑。

原产地:
黑龙江省饶河县 。
优点:
抗寒能力强,非常适应寒冷气候,在东北低温环境下能良好生存繁殖。能高效采集,产蜜量较高。 相对不少蜂种,对常见病虫害有较强抵抗力。
缺点:
分蜂性较强,管理上需多留意,否则影响群势和产量;外出归巢时,定向能力不足,转场养殖时较易迷巢 。
蜂蜜特点:
(1)用筷子插入蜂蜜再提起,蜂蜜会缓缓拉丝,这显示出其较高的浓度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2)甜度较高,口感浓郁。椴树蜜带有清新优雅的椴树花香,槐树蜜则散发着淡雅的槐花香。
4. 喀尼阿兰蜂
喀尼阿兰蜂体型和大小与意蜂相似,腹部较细长,几丁质黑色,腹部第2~3节背板通常有棕色斑,少数个体具红斑。

原产地:
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包括奥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
优点:
在春季,蜂王产卵积极,蜂群繁殖速度快,能快速发展壮大;采集高效,在蜜源条件一般时也有不错的收获;蜂群相对温驯,管理过程中不易出现暴躁攻击人的情况。
缺点:
容易发生自然分蜂;归巢能力弱,在转场放养时,容易出现迷巢现象;贮蜜不积极,在蜜源缺乏时,容易出现饲料短缺。
蜂蜜特点:
(1)一般为水白色至浅琥珀色,颜色澄澈、透亮,给人纯净之感。
(2)香气自然淡雅,不会过于浓烈刺鼻,令人闻之愉悦,不同蜜源所产蜂蜜的香味差异明显,比如刺槐蜜源的蜂蜜有刺槐花的清香。
5. 高加索蜂
高加索蜂蜂王、工蜂和雄蜂均为黑色,蜂王腹部背板有深棕色或黑色环带。工蜂绒毛灰色,喙特长。

原产地:
高加索山区,具体涵盖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地 。当地气候温和,蜜源植物丰富多样。
优点:
采集力强,对大宗和零散蜜源均能高效采集,蜂蜜产量较高;能适应寒冷环境,越冬性能良好;蜂王产卵规律,蜂群发展稳定;喜欢采树胶,越冬性能好。
缺点:
相比部分蜂种,高加索蜂生性较为暴躁,易蜇人,增殖速度慢;对幼虫病、白垩病等抵抗力较差。
蜂蜜特点:
(1)颜色较为浅淡,多呈水白色至浅黄色,外观清澈透明,在光线下显得莹润有光泽。
(2)水分含量相对较低,使得蜂蜜的浓度较高,具有较好的保存性。
6. 小蜜蜂
小蜜蜂工蜂体长7~8毫米,蜂王体长13~15毫米,雄蜂体长11~13毫米。多在草丛或灌木丛中筑巢,巢脾单一,与地面垂直。
原产地:
在国内的云南南部、广西南部等。它们多在草丛或灌木丛中营巢,适应温暖湿润且蜜源植物丰富的环境 。

优点:
积极访花,对农作物、植物授粉贡献大;所产蜂蜜品质较高,口感独特。
缺点:
相较于其他蜂种,蜂群规模小;受群势等限制,单群蜂蜜产量不高;野性较强,人工养殖管理难度较大 。
蜂蜜特点:
(1)小蜜蜂蜂蜜大多呈现水白色至浅琥珀色,色泽清透亮丽,给人纯净之感。
(2)质地相对稀薄,不过依然具有一定的黏稠度,不会过于稀薄如水。
(3)蜂群较小,产蜜量不高,收集蜂蜜的难度较大,使得小蜜蜂蜂蜜相对稀有。
7. 黑小蜜蜂
黑小蜜蜂工蜂体长8~9毫米,蜂王体长12~14毫米,雄蜂体长10~11毫米。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次生稀树草坡的小乔木上营单一巢脾的蜂巢,一般离地2.5~3.5米。
原产地:
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勐腊及临沧地区的沧源、耿马等地,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次生稀树草坡的小乔木上露天筑巢。

优点:
适应性好,能很好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及当地蜜源条件;蜂蜜品质高,所产蜂蜜天然纯净;积极穿梭花丛。
缺点:
攻击性强,性情较为凶猛,易主动攻击靠近蜂巢的生物;群势小且蜂巢规模有限,蜂蜜产量较低;野性较大,人工养殖、管理难度高 。

蜂蜜特点:
(1)通常为浅琥珀色或淡黄色
(2)蜂蜜的浓度较高,质地较为浓稠,在常温下流动性稍差。
(3)生存环境较为特殊,且蜂群规模相对较小,导致其蜂蜜产量较低,相对比较稀缺。
8. 大蜜蜂
大蜜蜂工蜂体长16~18毫米,体黑色;蜂王体长20~25毫米;雄蜂体长16~17毫米。多在高大的树上筑巢,蜂巢为露天单一巢脾,脾长约0.5~1.0厘米,宽约0.3~0.7厘米。
原产地:
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等地。
大蜜蜂常于高大树木的树枝上露天筑造单一巢脾,适应高温多湿且蜜源丰富的自然环境。

优点:
个体大、能高效采集大面积蜜源,蜂蜜产量可观;所产蜂蜜成熟度高、杂质少,营养成分丰富,品质优良。
缺点:
性情凶猛,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对靠近蜂巢的人和动物易发起攻击;多在野外大树等高处筑巢,未驯化。
蜂蜜特点:
(1)通常呈水白色至浅琥珀色 ,色泽清澈透亮,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迷人的光泽。
(2)水分含量较低,通常能达到优质蜂蜜的标准,这使得其保存时间相对较长,不容易变质。
9. 黑大蜜蜂
黑大蜜蜂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蜜蜂之一,工蜂体长17~20毫米,体黑色;蜂王体长20~25毫米;雄蜂体长16~17毫米。
原产地:
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地区和怒江、澜沧江流域,国内包括中国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
黑大蜜蜂多在海拔1000-3600米的悬崖峭壁处筑巢,也被称为喜马拉雅排蜂,其蜂蜜质量上乘。

优点:
蜂蜜优质,所产蜂蜜浓度高、品质佳;适应力强,能适应高海拔、低温等恶劣环境,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生存繁衍。
缺点:
攻击性强,性情凶猛,遇到干扰会群起攻击,对靠近蜂巢的人畜造成威胁;野性大,未驯化。
蜂蜜特点:
(1)多呈现为深琥珀色,颜色相对较深,在光线的折射下,具有晶莹剔透的质感,看起来十分诱人。
(2)通常较为浓稠,具有良好的黏性。在常温下流动速度比一般液体稍慢。
(3)黑大蜜蜂多在人迹罕至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其酿造的蜂蜜受污染程度低,保持了天然纯净的品质。
10. 熊蜂
熊蜂体型粗壮,多为黑色,全身密被黑色、黄色或白色、橘红色等各色相间的长绒毛。熊蜂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在温室作物授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熊蜂并非单一物种,在国内广泛分布,北方和西南地区种类丰富。

优点:
授粉高效,是众多植物,尤其是温室作物的优秀传粉者,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适应力强,能在低温、低光照环境下飞行活动。
缺点:
具攻击性,受到惊扰时会蜇人,其蜇针毒性相对较强,可能引发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对饲养环境、食物等要求较为苛刻,人工饲养管理相对复杂。

蜂蜜特点:
(1)颜色多呈浅琥珀色或淡黄色,质地细腻且浓稠,在低温环境下容易结晶,结晶后颗粒均匀、质地紧密。
(2)带有清新自然的花香味,香气浓郁且独特。口感醇厚,甜度较高。
11.小酸蜂
小酸蜂又叫无刺蜂,体型小巧,工蜂体长一般在7 - 8毫米。身体主体颜色为黑色,其体表的绒毛短而密集。

分布地:
在国内,海南、云南等地有分布,通常会选择在树洞、地下、竹筒内部,或是墙壁的缝隙等位置筑巢。
优点:
无刺,温顺不蜇人,但会咬人,不过也不疼。相比常见蜜蜂,性情温和,基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蜜质独特,所产蜂蜜含有特殊成分,在药用、保健方面有一定潜在价值,且风味独特。

缺点:
产蜜量低,单次采蜜量和整体产蜜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商业蜜源。
饲养难度高,人工养殖技术复杂。
繁殖速度较慢,分蜂习性复杂,增加了蜂群规模扩大和管理的难度。

蜂蜜特点:
(1)颜色通常较深,多呈深琥珀色 。质地浓稠,具有一定的黏性,流动性相对较差。
(2)口感酸甜交织,酸味较为明显,与常见蜂蜜以甜为主不同,这种独特风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甜度虽不突出但回味中也有丝丝甘甜。
(3)在当地传统医学中,常被用于伤口愈合、缓解肠胃不适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蜜蜂的特征介绍(国内常见的11种蜜蜂介绍)》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