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资销售的朋友都听过一句话:“市场不是跑出来的,是‘种’出来的。”但很多人一提起“跑市场”,脑子里就浮现出“风吹日晒、鞋底磨穿”的画面。
其实,真正的农资业务高手,跑市场靠的不是体力,而是脑子和策略。
跑市场前先“摸清地盘”——市场调研要像农民种地一样精细误区:很多新人一上任就急着打电话、上门拜访,结果被客户一句“不需要”怼回来。
正确姿势:
先当“地理侦探”:摸清区域里种啥作物最多(比如玉米、小麦还是大棚蔬菜)、农户习惯用啥肥料、农药从哪进货。可以找村委会唠嗑,或者蹲在地头和老乡闲聊,比查资料管用。画个“作战地图”:把区域里的农资店、合作社标出来,重点标记“钉子户”(销量大的对手)和“软柿子”(经营差的潜在客户)。摸清农户痛点:比如当地玉米总闹蚜虫,但农户习惯喷药治标不治本,这时候推广“药肥一体”的新品就有机会。案例:有个业务员发现某村大棚蔬菜黄叶多,一问才知道农户用肥只认尿素,结果土壤板结。他带着“腐殖酸水溶肥+技术指导”上门,一个月就打开了市场。
找客户不是“求人”,而是“互相成就”误区:觉得客户就是“上帝”,低声下气送礼求合作。
正确姿势:
选客户像找对象:别只盯着大经销商,重点找“三有”客户——有想法(愿意尝试新品)、有地盘(能覆盖几个村)、有口碑(农户信得过)。女性客户别一竿子打死,现在不少“农资姐”做事比男人还利索!第一次见面不说产品:先聊家常,比如夸他家门店收拾得干净,或者问问孩子上学咋样。农户最反感一进门就谈“利润分成”的业务员。用“利益+感情”捆绑:比如告诉客户:“王哥,这肥料成本比你现在的低5毛,卖一吨多赚200,我再送你两场技术培训,帮你多卖货!”案例:某业务员发现乡镇经销商老李库存积压,主动帮他策划“买二送一”促销,还拉上厂家技术员下乡示范。结果老李不仅清库存,还成了区域代理。
农户不买账?学会“说人话”比会说话更重要误区:对着老乡背产品说明书,结果越说越糊涂。
正确姿势:
用“土话”讲技术:别扯什么“氮磷钾配比”,直接说:“这肥料撒在地里,苗子长得壮,抗旱又抗倒伏,隔壁村老张家用了,亩产多收200斤!”现场演示比口才管用:带一包药肥到地里,抓把土撒一把肥,让农户看溶解速度;或者用对比田展示效果,农户眼见为实才信服。给农户“算账”:比如:“你这棚用普通药得喷3遍,我这个药肥一次搞定,省工省力还省钱!”案例:有个业务员推广除草剂时,直接在农户地里划两块地,一块打药一块不打。三天后对比,没打药的草长得比庄稼还高,农户当场掏钱订货。
维护客户不是“送礼喝酒”,而是“解决问题”误区:觉得请客户吃饭就能搞好关系,结果酒肉穿肠过,订单照样没。
正确姿势:
定期回访比打电话强:每月抽空去客户店里坐坐,帮他理理货(比如把新品摆到显眼位置),问问农户用了产品有没有问题。帮客户“挡枪”:比如遇到农户投诉药效不好,别急着推卸责任,先赔笑脸:“叔,这事儿我马上联系技术员查原因,明天给您个说法!”打造“标杆客户”:把配合度高的客户包装成“成功案例”,比如:“张姐家大棚用咱的套餐,今年增收了3万,您要不要去看看?”案例:某经销商库存积压,业务员帮他策划“以旧换新”活动,旧肥料折价换新品,还免费测土配方。结果库存一周清空,还新增了200多个农户客户。
跑市场要“偷懒”?学会借力打力才聪明误区:天天自己跑田埂,累成狗还没效果。
正确姿势:
抱团取暖:和同行(非竞品)业务员组队下乡,互相介绍客户。比如卖种子的帮你推肥料,卖农机帮你找合作社。借“专家”背书:邀请农科院的专家开培训会,农户一听“专家都说好”,掏钱更痛快。玩转新媒体:拍短视频展示施肥过程,发到抖音、快手上,农户刷到觉得靠谱自然找上门。案例:有个业务员把农户施肥的短视频配上段子:“这肥料一撒,苗子蹭蹭长,隔壁老王馋哭了!”结果视频火了,订单接到手软。
农资市场跑得开,关键在“三心”——耐心摸清地盘、真心帮客户赚钱、用心让农户得实惠。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比亚迪全地形赛车场开业#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业务员如何跑市场(农资业务员跑市场别只会跑断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