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戎按甲,方刈鲜卑之垒。”
——唐·陈子昂《登蓟城西北楼》
公元7世纪,诗人陈子昂站在蓟城烽燧上,用「刈」字写下唐军横扫鲜卑部落的凌厉攻势。这个今天用来形容“割麦刈草”的温吞字眼,在唐代竟是战场上的肃杀代号——它如何从金戈铁马的征伐,演变成田园牧歌的收割?
本篇笔记,就来学习刈这个字。
读音“刈”的读音是 yì(第四声,同“义”音)。《唐韵》中对于它的读音记录为:”魚肺切”。字源
“刈”的本字是“乂”。在甲骨文里,“乂”是一个人双手拿着一把像剪刀一样的工具,用来剪掉多余的东西。有的甲骨文把剪刀的形状简化了,简体甲骨文更是省略了双手,把剪刀的交叉形状简化成了“乂”的样子。
后来的篆文继承了简体甲骨文的写法。为了更清楚地表示用刀具剪、割的意思,篆文又加了一个“刀”字,造出了“刈”这个字来代替“乂”。这个字的本意是用剪刀或刀具来剪草、割草,或者收割庄稼。
到了隶书和楷书时期,字形又发生了变化,“乂”被写成了现在的样子,“刀”被写成了“立刀旁”。古籍里经常用“刈”来代替“乂”。

古籍释义
《說文解字》
芟艸也。从丿从乀,相交。刈,乂或从刀。魚廢切
在《说文解字》中“乂”和“刈”都表示割草的意思。最初,“乂”字由“丿”(撇)和“乀”(捺)交叉组成,象征用工具割草的动作。为了更明确表示用刀具割草,后来在“乂”的基础上加上了“刀”字旁,形成了“刈”字。这个字的本义是割草或收割庄稼,后来还可以引申为“治理”。
含义与用法
①割取(草、谷物等):如“刈草”“刈麦”。(例:《楚辞》“愿俟时乎吾将刈”)
②砍杀:古汉语中表斩杀。(例:《吕氏春秋》“刈人之颈”)
③消灭:引申为铲除。(例:《国语》“刈亡之”)
④镰刀:古代农具。(例:《国语》“挟其枪、刈、耨、镈”)
⑤姓氏:罕见姓,如五代时期有“刈怀”。
相关词语
①刈割(yì gē):是由“刈”(割取)和“割”(切断)组成的复合词,核心意思是用刀具收割(草、农作物等),属于正式或书面用语。
例:“农民用刈割机收割稻田。”
抽象引申:比喻清除、铲除(如杂草、弊端等)。
例:“刈割社会不良风气,需从教育入手。”
②刈麦(yì mài):指用镰刀收割麦子,是古代农事活动的核心环节之一。
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写农民刈麦的辛劳。
③刈包(Guà Bāo):(音同“挂包”)是台湾经典小吃,也叫虎咬猪(因外形像老虎咬住肥肉)、台式汉堡,外形像开口的荷叶饼夹肉,因制作过程中需“割开”面皮,闽南语称“割包”(Koa̍h-pau),后谐音写作“刈包”。名称由来“刈”=“割”:闽南语中“割”(Koa̍h)与“刈”(yì)同义,但普通话读音不同,属于方言借字。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割怎么读(刈割的刈怎么读刈什么意思刈麦什么意思你吃过刈包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