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相关成语是什么

道之以德相关成语是什么

世惜儿 2025-10-03 教程 9 次浏览 0个评论

导德齐礼的意思

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导德齐礼的意思是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道之以德相关成语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导德齐礼的意思是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导德齐礼[dǎo dé qí lǐ]【解释】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示例】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词语:导德齐礼出处:出自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为政》。含义:“导”意味着引导和诱导,“德”指的是道德规范,“齐”则表示整顿和统一,“礼”则是指礼仪和礼教。整个词语的核心意义在于,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仪来整顿社会,从而达到使人们内心产生羞耻感并最终归顺的目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罪名陷害别人,并不是“导德齐礼”的真正含义。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导德齐礼”所强调的是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而非直接惩罚或陷害,来达到改善社会风气和提升道德水平的目的。从语言结构上看,“导德齐礼”是联合式的短语,既可以作为宾语也可以作为定语使用。

和德有关的成语

1、既有德,又有才;品德和才能都好。三从四德 [sān cóng sì dé]封建社会为妇女制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以德服人 [yǐ dé fú rén]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大恩大德 [dà ēn dà dé]恩惠深厚,形容恩泽。仁义道德 [rén yì dào dé]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2、关于“德”的成语众多,这些成语深刻体现了“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德高望重”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声望卓越;“同心同德”则强调人们团结一致,共同追求道德上的完善。而“三从四德”是古代对女性道德行为的规范,虽然在现代社会有所争议,但它也反映了古人对女性品德的期望。

3、德的成语有多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德的成语: 功德圆满 德高望重 厚德载物 以德服人 接下来进行详细解释: 功德圆满 释义:原为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善行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事物或事情完成得非常圆满,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100个出自论语的成语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的成语: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见贤思齐语出《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哀而不伤〗 成语典故: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哀矜勿喜〗 成语典故: 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论语·子张》〖爱礼存羊〗 成语典故: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安老怀少〗 成语典故: 子路曰:‘原闻子之志。

①不亦乐乎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犯上作乱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③巧言令色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④行有余力 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⑤贤贤易色 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⑥言而有信 原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是什么意思。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关于治国理念的一种阐述。在这句话中,孔子提出了两种治国方针的对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即用法制和刑罚来治理国家。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翻译: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意思是:用政治手段来治理民众,用刑罚来整顿民众,民众就只求免于犯罪受罚,而不会有廉耻之心。道之以政:指的是用政治手段,如制定政策、法规等,来引导和管理民众的行为。这种方式侧重于外在的强制和规范。

4、意思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孔子说:“以政令治理天下,以刑罚规范社会,百姓往往心存侥幸,而且没有羞耻心;以道德治理天下,以礼法规范社会,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且守规矩。”道:同导,领导、治理。齐:使其整齐划一,这里做“规范”解。免:不被某种事物所涉及,引申为逃避灾难或罪过。格:正,自正其心。

有关孔子的成语和古诗

1、〖拔萃出类〗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拔萃出群〗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百福具臻〗 成语典故: 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旧唐书·李藩传》〖博古通今〗 成语典故: 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2、博施济众:形容孔子广施仁爱,救济大众。这是对孔子倡导的仁政思想和身体力行的慈善行为的赞美。 仁德兼备:孔子讲究仁德,认为道德是人的基本素养。这一成语表示孔子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道德境界。 孔门中人:指孔子的弟子或者继承孔子思想的人,用来形容某人的学识渊博、品行高尚。

3、谦谦君子:孔子一向以谦虚的态度对待知识和人们,这一成语用于形容孔子谦和恭敬的姿态。接下来对以上内容进行解释:博闻强识:孔子广泛学习各种知识,精通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他对古代文化典籍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记忆力惊人。这一成语准确形容了孔子的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

4、见贤思齐 [ jiàn xián sī qí ]释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例句:只要我们具有见贤思齐的精神,就能不断进步。

5、有教无类 这一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指孔子教育学生的态度,即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求学之心,都应给予教育的机会。它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平等和包容。见贤思齐 该成语出自《论语·里仁》,意指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应当想着向他看齐。这是孔子鼓励学生追求进步、不断向善的教诲。

6、关于孔子的成语有 :见贤思齐、举一反巧言令色、后生可畏、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韦编三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见贤思齐】读音jiàn xián sī qí,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动之以情”,后面一句成语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应当通过情感来打动人心,从而获得内心的共鸣。在现代社会,“动之以情”被广泛应用于人际沟通、情感表达以及各种交流场合。通过真诚的情感交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增进感情,甚至达成共识。“人之常情”也是一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人之常情,莫大乎孝。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是用感情打动人心,用道理使人明白。出处:随便他如何导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只是不肯松口。选自: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用法:作谓语、定语,常与晓之以理连用。

良师益友,成语,意为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用于形容和自己亦师亦友的朋友。出自《论语·述而》《论语·季氏》。动之以情,就是讲道理;动之以情,就是用真情去感动他 ;晓之以理,还要结合动之以情,通情才能达理。

梦寐以求、全力以赴、严阵以待、如愿以偿、嗤之以鼻、拭目以待、虚左以待、持之以恒、有生以来、绳之以法、动之以情、相濡以沫、引领以望、喻之以理、扫榻以待、昧死以闻、日亲以察、孜孜以求、降人以心、刮地以去、断事以理、无语以对。

警察对犯罪分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使犯罪分子的精神防线崩溃。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道之以德相关成语是什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