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介绍了一些字在古代的两种读法,即所谓平仄两读,虽然只介绍了其中的几个字,但却是在唐诗,甚或是我们自己创作近体诗时,会经常使用到的,在无法调配该句的平仄,或者无法舍弃某些字词的时候,它们在作品中的运用无疑会对我们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帮助。
今天就来专门介绍一个字,请。这个字在我们今天的读法里,普通话的发音只有上声,而在平水韵中,“请”字同样是在上声二十三梗部,这是最常见的用法。而今天介绍的却是另外的用法,两读。
平仄两读,实际上你也可以大致理解为跟假借字的路数是一样的,古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某一个字在最早的版本中是这样的,然而到了后来的刻本中,有可能就变成了另一个字,但是你会知道还是原先的字意。平仄两读一方面本身这个字确实存在不同词性或用法,从而产生了两种读法,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唐时很多字的声调已经与南北朝或者更早以前的读法不同了,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某个字是只读平声的,结果唐人就将之变成了平仄两读。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本来这个字是读平声的,结果后来的人们出现了误读,将其读成了去声或者上声,大略是再后来人们也便将错就错,将之变成了平仄两读,而像这种情况,对于我们创作近体诗其实反倒是一件好事——毕竟在创作的过程中,同样一个字,原先可能无法抉择,现在无须纠结,直接使用到律句中,“借”它的另一个读音,将作品变成了完全合律的佳作。
今天只介绍这些“借读”中的“请”字。我们先来看一首诗中的2联:
唐·白居易·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
闲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谣。
称意那劳问,请钱不早朝。
这是取五律的颈联和尾联。本诗是白居易的一首和诗,刘禹锡此时的官职是太子宾客,故人称刘宾客。刘白不光齐名还是好友,有人问刘禹锡归来之后过得舒坦不,于是白居易相当于替刘禹锡作了回答。本诗较为简单,不再逐字详释,最后一联大意是白居易在告诉他:刘宾客的日子要是混得好的话,大概也不需要你动问了,可能早就领了工资,不去上早朝,到处吃喝玩乐去了。
由于这是白居易的一贯风格,平白如话,只是可能很多朋友对于“请钱”2个字感到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意为领受俸禄。如果是今天,大概很多朋友会用普通话将“请”字读为上声,但这里却万万不能读为上声。
我们先来看一下尾联的平仄情况:
仄仄平平仄,请平仄仄平。
这里出句“那”在今天会用“哪”,但是它也是一个平仄两读的字,这里只作平声,按今天的读法习惯,虽然可以将其认为是仄声,但已经成为拗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诗人会在对句相同位置进行补救,但这里并没有这样的操作,故而只能认定为平声。
对句的情况则是正格律句只有一个:平平仄仄平,“请”字必只能是平声,否则已经犯孤平,而且,一方面出句没有拗字,第3字也没有改为平声,以同时进行本句孤平抝救和对句救,因此这个字在这里只能有一个读法。
这里的“请钱”并非孤例,要想让这个“请”字的平声得到广泛的认可,自然需要其他作品的佐证。在白居易一首《自咏》诗中,颌联是这样的:
今日维摩兼饮酒,当时绮季不请钱。
维摩,即维摩诘,此人是一位在家菩萨;绮季,即绮里季,汉初不肯出山的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之一,白居易用自己当下的情形与这两人的状态相比,算是一位在家菩萨,还是一位真隐士。这两句的平仄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作为末句第3个节奏点上的“请”字,是万万不能读为仄声的。
如果光用白居易作品,又显得没有普遍意义,那么我们再来看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姚合的作品,他的友人“闲时采药随僧去,每月请钱共客分”,可见也是一位甘愿做那闲云野鹤的主,“请钱”句又是仄平脚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请”字读为仄声,自然是又犯了孤平。
通过以上律诗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当“请”字与其他名词性的宾语,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时,是可以将之认定为平声的。既然如此,我们在创作律诗或律绝的时候,一旦遇上这样的情形,不妨小试身手,将“请”字“请”出来,试试在律句中的平声用法,也许会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上方关注,与我共同解读纯美古诗词。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请的拼音(了解请字在格律诗中的读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