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阅读笔记(20211027理想国阅读笔记 梅子)

理想国阅读笔记(20211027理想国阅读笔记 梅子)

濯秀雅 2025-09-30 游戏 1 次浏览 0个评论

有关作者?

理想国阅读笔记(20211027理想国阅读笔记 梅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年轻时曾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

有关书?

这本书涉及了政治,教育,伦理,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怎样的人才足够优秀,能成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呢?

柏拉图在逃出雅典,在外游历的十余年间,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最后,柏拉图得出了一个结论,把哲学与政治结合到一起。 也就是说,要么让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哲学家拥有政治权力,要么让实际拥有政治权力的统治者变成哲学家,也就是“哲人王”。

为了实现思想,柏拉图曾三度前往叙拉古。企图用哲学改造狄奥尼修斯父子,建立他的理想国,结果是柏拉图一次被卖身为奴,一次险遭暗算,一次被软禁了一年。柏拉图为此付出了他全部的努力,他第三次去往叙拉古的时候已经67岁,不可谓不坚持。然而,天意弄人,终其一生,柏拉图都不曾实现过他的政治理想。唯一的收获是认识了迪翁这位朋友。

建立学院,如何培育出能够让哲学和政治结合在一起的学生?

三次前往叙拉古的惨痛经验,让柏拉图意识到,想要让统治者做出改变是相当困难的于是,在公元前385年,柏拉图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建立了自己的学校——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学园是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院校之一,也是中世纪大学的前身。学园人才辈出,古希腊哲学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也曾在此处学习。

怎样才能通过教育来建立和维持理想国呢?

① 柏拉图认为一个完美的社会和国家必须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执政者也就是我们刚才讲过的哲人王,第二是军人,而第三是工农商。

②执政者是为整个国家谋划政事的人,军人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保国者,而工农商是国家的辅助者。

③柏拉图的教育观就是通过适合的教育来培养这三类人才,培养他们各自的本领能力,挖掘他们各自灵魂中的特点。

④他认为教育应该由国家来集中管理,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施强迫教育。

教育实施方案?

★具体从儿童时期,就应该教导他们学习音乐和故事,经过两三年的体育锻炼,锻炼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勇敢的品格。

★10岁之后就把男孩儿女孩儿都送到乡下去接受教育,学习内容以初步的阅读、写作、计算、唱歌和音乐为主,11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竞技、体操和射箭等等。

★16~17岁时,以勇敢为标准进行第一次考核,好的就继续升学,不好的就做农工。

★优选出来的少年,在17岁到20岁之间要进入国立高等教育军事学院,接受专业的军事教育,学习音乐、体操、算术和天文四科,并且在这一阶段,要进行第二次考核,标准是理智。少数优秀者继续学习,其余的则进入军营当军人。

★20~30岁这10年间,学习的内容就转换为不那么实用的思维层面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做哲学家做准备,学习更高一级的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和哲学。

★到了30岁时,会进行第三次考核,依然以理性为主,优秀者继续深造,其余的充当一般的国家官员,帮助哲学家治理国家。

★30~35岁的时候,这些哲人王的备选者要学习高级哲学,研究辩证法。这一阶段结束就可以执政了,但是要边执政边学习,等到50岁的时候才可以成为哲人王。

★柏拉图16~17岁时,以勇敢为标准进行第一次考核,好的就继续升学,不好的就做农工。

★优选出来的少年,在17岁到20岁之间要进入国立高等教育军事学院,接受专业的军事教育,学习音乐、体操、算术和天文四科,并且在这一阶段,要进行第二次考核,标准是理智。少数优秀者继续学习,其余的则进入军营当军人。

★20~30岁这10年间,学习的内容就转换为不那么实用的思维层面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做哲学家做准备,学习更高一级的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和哲学。

★30岁时,会进行第三次考核,依然以理性为主,优秀者继续深造,其余的充当一般的国家官员,帮助哲学家治理国家。

★30~35岁的时候,这些哲人王的备选者要学习高级哲学,研究辩证法。这一阶段结束就可以执政了,但是要边执政边学习,等到50岁的时候才可以成为哲人王。

柏拉图这套方案为什么会被攻击?

受到当时人们的攻击,其中攻击的最狠的就是他最著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这套方法实在是低估了母性的本能,他认为没有母亲会同意自己的孩子被带走,送到一个没有爱心、不知名的地方去抚养。在平均寿命如此之低的古代,让人学习三、四十年,等到50岁的时候再开始从政,未免也太晚了些。

但《理想国》中所描述的这一套教育观点也有积极的一面。

首先,柏拉图要求国家重视教育,高度评价教育在人性塑造中的作用;其次,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4科”,也就是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设为"4科",这4科成为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支配了欧洲高等教育长达1500年之久。

最后,柏拉图注重体育训练和音乐培养,提倡男女教育平等,这些观念依然是我们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依然不过时。

柏拉图的哲学观点?

理念论也是柏拉图的基本哲学观点,是“世间万物皆源于理念,能更简单、更快速的了解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我们先来听一个《理想国》中的著名段落——洞穴隐喻。

洞穴隐喻? 在一个山洞中,有一群囚徒,他们被锁链锁在地上,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无法看到身边的人和周遭的一切,他们所能见的仅仅是眼前的一方墙壁。每当身后有人经过,或有烛火亮起,他们都能看到影子投射到他们眼前的洞壁上。天长日久,他们觉得,真实的世界,就是眼前的光影,身上的锁链以及四周的黑暗。偏偏其中的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逃出了洞穴。在黑暗中被囚禁的太久了,外面的光亮让他头晕眼花、无所适从。等他慢慢适应了,适应了光,适应了空气、水,适应了山花草树,城市乡村才恍然发现,外面的一切才是真实。终于有一天,他有机会回到曾经生活过的洞穴。他把在外面看到的、听到的,讲给他曾经的朋友们听。但是曾经的囚徒却没有一个相信他,全部以为他疯了。在这个故事中,洞中的囚徒就是人类自身,而洞穴正是我们眼见的、可知的世界,洞穴外是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但在当下并不为人所知。 走出洞穴看到了真实世界的囚徒,就好比是哲学家。他在看到了真实世界之后,自然会对洞穴里那些光和影子有更清晰的认知,而哲学家的使命就是让洞内的人认识理念的世界,认知真相。多年以后,洞穴隐喻被哲学家海德格尔阐述为真理发生的过程。

洞穴隐喻中的四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里,洞穴里的囚徒被束缚着,误将所看到的光影当做真实,这里象征着真理被隐藏的时刻。

第二阶段,一个囚徒被解放了,但是解放的过程是痛苦的,当这个囚徒看到太阳、天空,却并不知道这些与真理有何联系。

第三个阶段,解放的囚徒进一步适应和习惯了外面的真实环境,开始思考这和真实世界的关系,这里就代表着真理和知识是在自由状态下被点亮的。

第四个阶段,这个自由的囚徒又再次回到了洞穴,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预示了真理的实现以及它最终的命运。

历史上有无数个哲学家在第一次提出他们观点的时候,都被当时的人视为疯子。而他们不过是最先走出洞穴的人。

洞穴隐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还代表了一种发现真理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得古希腊人不断追求并发现真理,他们的科学和哲学才能变得如此发达而富有想象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理想国阅读笔记(20211027理想国阅读笔记 梅子)》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