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号又要来了,朋友圈里晒花的、晒贺卡的、晒学生祝福的,热闹得像过年。
可热闹背后,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老师到底被谁捧成了神,又被谁当成了工具?
1985年定教师节,初衷挺好,给老师们一个名分。
可四十年过去,名分有了,里子呢?
我高中班主任老周,教了三十多年语文,嗓子早喊坏了,现在每天揣着润喉糖上课。
教师节那天,学校照例发一张红纸奖状、一袋米、一桶油,拍照合影完事。
老周把米拎回家,叹了口气:“够吃半个月。
”那天他改作业到夜里十一点,没人记得。
再说今年主题,“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听着高大上,落到一线就是:班主任早上六点陪跑操,晚上十点查寝室,中间还要应付家长群里的“老师,我家孩子今天喝水了吗”。
教育家精神?
先让老师们睡够六小时再说。
文件一个接一个,《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写得明明白白:提高待遇、完善激励。
可文件到县里,变成“先保证不拖欠工资”。
我表妹在乡镇小学,去年绩效拖到腊月二十八才发,她拿那笔钱给班里买了过冬的窗帘,自己连件新羽绒服都没舍得添。
智慧教育更离谱。
市里拨了平板进课堂,老师得先学会用系统,不会?
自己加班学。
学生拿平板打游戏,家长骂老师监管不力。
技术没减负,反把老师钉在屏幕前当客服。
教师节表彰大会,优秀教师上台发言,稿子写得热泪盈眶,台下老师刷手机算房贷。
表彰结束,领导先走,老师们回教室继续批卷子。
台上说“燃烧自己”,台下只想别被房贷烧光。
可你说老师真惨吗?
也不全是。
我朋友圈有位大学老师,教师节收到学生寄来的明信片,一句话:“因为你,我才敢想更大的世界。
”她截图发出来,配文只有三个哭脸。
那一刻,我觉得所有文件、主题、仪式都轻飘飘的,抵不过一张明信片。
所以教师节到底给谁过?
给领导看排场,给媒体找素材,还是给老师本人?
答案藏在老师最日常的动作里:下课铃响,学生围上来问问题,老师嗓子哑了还耐心讲,那一刻不需要主题,也不需要鲜花。
一句话:别把老师当蜡烛,蜡烛烧完只剩泪;把老师当人,人有血有肉,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撑住。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祝福导师春节快乐的句子(教师节一桌一讲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