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总觉得父亲对对联的痴迷有些过时。
直到那年春节,我接过他手中那副墨迹未干的春联,才明白这薄薄的红纸背后,承载着多么厚重的光阴。
父亲教我,欣赏对联,要懂它的“三相”。
一是字相:对仗要工整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为人处世的映照——堂堂正正,有板有眼。
二是声相:平仄要分明
他拉着我的手,在掌心画下那传承千年的“平仄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记住了,上联收在仄声,像一声叹息;下联落在平声,如一句安好。”
三是意相:意境要开阔
父亲最反感“合掌联”。“‘神州’对‘赤县’,‘千古’对‘万年’,话说了两遍,境界却窄了。”好的对联,要像打开一扇窗,能看见天地。
|悟道:平仄对仗里,藏着我们这代人的根学得越深,我越品出滋味来。
这严丝合缝的格律,不就是父辈们坚守的“规矩”吗?做人要方,处事要圆。
而那份“意境在字外”的留白,又恰似中国人特有的含蓄与深情。
如今,父亲最爱与我品评这一联:
上联:旧墨新研寻雅趣
下联:苍毫漫展写闲情
他看见的是逝去的年华,我读懂的是亘古的从容。
在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的今天,这副联,是我们父女共同的精神故乡。
如今周末陪父亲逛文化市场,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约定。
摊主们都认得我们这对“对联父女”。父亲品评时,我就在一旁静静听着——就像多年前,他教我认第一个字那样。
我知道,我们这代人,未必写得出惊世佳联。
但能坐下来,陪他们聊聊这些带着墨香的老话题,或许就是最好的孝顺。
您会发现,最美的传统,从未离开。
我是野犬随意说,一个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心安的后生。
若您家中也有这样的文化故事,期待在评论区,倾听您的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挽父亲对联十一字(陪父亲品对联方寸之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