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
南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释义
1、青玉案(wǎn):词牌名,调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上下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2、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即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3、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4、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5、千百度:千百遍。6、蓦(mò)然:突然,猛然。7、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不仅被广泛传颂,还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成为追求理想和人生真谛的象征。
译文
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像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宝马拉着的彩车奇香四溢,都是来观灯的富贵人家。悠扬的箫声四处回荡,皎洁的明月渐渐西斜,鱼龙彩灯欢快飞舞,通宵达旦不觉困乏。
女子们打扮得似玉如花,蛾儿雪柳头上遍插,笑语盈盈地走过,一路上香气飘洒。我焦急地把她寻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回也不见她。突然间我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稀疏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知识点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率领一支义军南归南宋,受到宋高宗的赏识,被任命为江阴签判。,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多次上书(《美芹十论》与《九议》),因南宋朝廷主和派占上风,均未被采纳。历任多处地方官职,如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安抚使、转运使等。他因性格刚直、主张抗金,屡遭排挤和贬谪。晚年(1203年)退隐江西铅山,自号“稼轩”,专心从事文学创作。辛弃疾的词以豪放为主,充满爱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他也擅长写婉约词,如《青玉案·元夕》,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2、辛弃疾同时期历史人物有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陆游、朱熹、杨万里等,岳飞去世时,他才2岁,他去世29年后,文天祥出生。
3、辛弃疾同时期历史事件有绍兴和议(1141年)、岳飞之死(1142年)、隆兴和议(1164年)、开禧北伐(1206年-1208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青玉案元夕古诗带拼音版(背古诗词005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