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召开时间(在10月份将召开全会审议新五年规划十五五)

十五大召开时间(在10月份将召开全会审议新五年规划十五五)

常婉容 2025-10-09 理财 4 次浏览 0个评论

据报道,中国将于 10 月 20-23 日召开中共第四次全体会议(第四次全会),审议 2026–2030 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这次全会通常是中国制定未来五年重大政策方向的时刻,因此在国内外都具备较高关注度。

一、新五年规划(“十五五”规划)核心定位与背景

本次全会将审议的是2026-203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简称“十五五”规划),这份蓝图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多重关键属性。

从历史坐标看,它是包含建党105周年(2026年)、建军100周年(2027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2029年)等重大节点的五年,也是衔接“十四五”开局与“十六五”冲刺、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上启下关键阶段。从时代背景看,其编制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调整、外部打压遏制升级等复杂环境,聚焦“以高质量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核心命题。

作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后制定的首个五年规划,它更深刻地承载着新征程的发展要求,同时肩负着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任务的硬性目标,是改革含量与实践导向兼具的规划[__LINK_ICON]。

二、规划的核心导向与鲜明特征

1. 战略重心:新质生产力与科技自立自强

“十五五”规划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突出战略位置,紧扣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聚焦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这既是应对外部技术封锁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核心抓手。

2. 价值根基:“国事”与“家事”的辩证统一

规划延续了五年规划“锚定现代化、心系民生福祉”的传统,既明确“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国家目标,也细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等民生任务。这种布局背后,是“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治理理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3. 实施保障:改革攻坚与制度优势联动

“十五五”时期需在2029年前完成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全部改革任务,规划将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破解发展瓶颈,形成“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良性循环。而这一过程中,“党管规划”的制度优势、“三级四类”规划体系的协同作用,以及“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行韧性,将为规划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三、规划的深层意义与观察视角

1. 对国家治理:“规划治国”的成熟实践

编制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70余年的实践已形成兼具科学性与执行力的治理范式——从“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规划”的转型,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补齐短板,这种模式已成为“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实施,将进一步完善这一范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新实践样本。

2. 对发展逻辑:短期目标与长远愿景的衔接

相较于“十四五”的“开局起步”,“十五五”更侧重“深化推进”——既要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已有成果,又要为“十六五”冲刺和2035年目标筑牢基础。这种“五年递进”的节奏,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分步实施、接续奋斗”特征的生动体现,避免了发展中的短视化与碎片化。

3. 对内外环境:主动作为与风险应对的平衡

面对局部冲突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规划明确“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与“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双重路径。这种“内外兼修”的布局,既通过新质生产力培育、内需扩大夯实内部根基,又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经济,展现了应对复杂局面的战略定力。

四、总结:一份“承前启后、务实进取”的发展蓝图

“十五五”规划绝非简单的指标罗列,而是党和国家站在历史与全局高度,对未来五年发展的系统性谋划。它既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延续,也回应了新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期待;既立足当下民生改善与改革攻坚,更锚定长远现代化目标。从这份蓝图中,既能看到中国应对变局的底气,更能读懂“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发展韧性——而这份韧性,正是中国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核心逻辑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十五大召开时间(在10月份将召开全会审议新五年规划十五五)》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