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介绍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介绍

翦湛 2025-10-11 游戏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答案】D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之后上清液是噬菌体,下层沉淀是大肠杆菌,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说明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应用35S来标记。方法是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故C正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还为后续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发现对于理解遗传物质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DNA与蛋白质之间的区别。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仅证明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还为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相反,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检测发现32P主要集中在宿主细胞内部。由此可推断,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时,进入细胞内部的主要成分是DNA。原理上,噬菌体T2拥有蛋白质外壳包裹DNA。当噬菌体T2感染大肠杆菌时,其尾部吸附在细菌表面。

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过程是怎样?

1、培养物离心,分离。4 、分别对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进行检测。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几乎没有;沉淀中有P32而上清液中几乎没有。

2、简单版答案:离心后,噬菌体的DNA会跟着细菌一起沉到试管的底部(沉淀物里),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上清液(液体部分)里。通俗解释: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像“打针”一样把DNA注射到细菌体内,自己空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就像“甩干机”,重的细菌会沉到试管底部,轻的蛋白质外壳被甩到上层液体里。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涉及四个关键步骤。首先,研究人员需要培养带有放射性同位素p32和s35标记的大肠杆菌噬菌体。这里的p32和s35分别代表磷-32和硫-35,它们能够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便于后续追踪。第二步是使用这些被标记的噬菌体来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细胞。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我怎么看都看不懂,谁能帮我具体解释下,最好是通俗...

实验结论:通过对比^35^S和^32^P标记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进入了大肠杆菌并传递了遗传信息,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了外面。因此,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发现对于理解遗传物质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DNA与蛋白质之间的区别。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仅证明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还为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简单版答案:离心后,噬菌体的DNA会跟着细菌一起沉到试管的底部(沉淀物里),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上清液(液体部分)里。通俗解释: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像“打针”一样把DNA注射到细菌体内,自己空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就像“甩干机”,重的细菌会沉到试管底部,轻的蛋白质外壳被甩到上层液体里。

首先,在感染阶段,噬菌体的尾部吸附在细菌的细胞壁上,随后噬菌体通过溶菌酶作用在细菌细胞壁上打开一个缺口,尾鞘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作用一样收缩,露出尾轴,伸入细胞壁内,如同注射器的注射动作,噬菌体只把头部的DNA注入细菌的细胞内,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壁外,不参与增殖过程。

所以结论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体内。另一组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结果放射性在沉淀物中,结论是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揭示了DNA在遗传物质中的关键作用,但并不能直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这一实验表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中,DNA能够进入细菌内部,并指导细菌合成噬菌体的成分,而蛋白质则未能展现出类似的功能。

噬菌体侵染实验的详细过程请~~~

1、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的第一步是“吸附”,即噬菌体的尾部附着在细菌的细胞壁上,然后进行“侵入。先通过溶菌酶的作用在细菌的细胞壁上打开一个缺口,尾鞘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作用一样收缩,露出尾轴,伸入细胞壁内,如同注射器的注射动作,噬菌体只把头部的DNA注入细菌的细胞内,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壁外,不参与增殖过程。

2、将大肠杆菌细胞分别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养基中,用于标记蛋白质与DNA。随后,用T2噬菌体感染这些标记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宿主菌裂解后,释放出被标记的子代噬菌体。接下来,使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感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然后检测宿主细胞中同位素的存在情况。

3、吸附:噬菌体通过特定的受体与细菌表面的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在细菌表面。注入:噬菌体释放其基因物质(DNA或RNA)进入细菌细胞内。复制:噬菌体基因物质在细菌内复制,产生更多的噬菌体基因物质。组装:新合成的噬菌体基因物质组装成新的噬菌体颗粒。

4、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然后,用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同种类型的大肠杆菌。这一步是实验的关键,它允许我们观察噬菌体在侵染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搅拌和离心 侵染一段时间后,将大肠杆菌培养液进行搅拌,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以便后续的检测。

5、将宿主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养基中,用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蛋DNA。宿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就被35S或32P标记上了。然后用T2噬菌体分别感染被35S或32P标记的细菌,并在这些细菌中复制增殖。宿主菌裂解释放出很多子代噬菌体,这些子代噬菌体也被标记上35S或32P。

6、答案是:C。由于只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是含32P的,最终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有2个噬菌体是含32P的,占全部的2/400=0.5%。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简单版答案:离心后,噬菌体的DNA会跟着细菌一起沉到试管的底部(沉淀物里),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上清液(液体部分)里。通俗解释: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像“打针”一样把DNA注射到细菌体内,自己空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就像“甩干机”,重的细菌会沉到试管底部,轻的蛋白质外壳被甩到上层液体里。

实验结论:通过对比^35^S和^32^P标记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进入了大肠杆菌并传递了遗传信息,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了外面。因此,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首先,在感染阶段,噬菌体的尾部吸附在细菌的细胞壁上,随后噬菌体通过溶菌酶作用在细菌细胞壁上打开一个缺口,尾鞘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作用一样收缩,露出尾轴,伸入细胞壁内,如同注射器的注射动作,噬菌体只把头部的DNA注入细菌的细胞内,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壁外,不参与增殖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涉及四个关键步骤。首先,研究人员需要培养带有放射性同位素p32和s35标记的大肠杆菌噬菌体。这里的p32和s35分别代表磷-32和硫-35,它们能够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便于后续追踪。第二步是使用这些被标记的噬菌体来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细胞。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笔记3实验目的:探究噬菌体在侵染细菌过程中,其遗传物质(DNA或蛋白质)的作用及去向。实验原理: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其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核酸(DNA)组成。通过同位素标记法,可以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进而追踪它们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变化。

再用此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p32用于标记噬菌体蛋白质,s35 用于标记噬菌体DNA。用培养后的p32和s35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的大肠杆菌。培养物离心,分离。4 、分别对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进行检测。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几乎没有;沉淀中有P32而上清液中几乎没有。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介绍》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