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很直接:草书里的那个小点,用处不止一个,能顶替很多偏旁和笔画,写起来既省时又容易识别。讲完这一套,人们写字的手感会变得更统一,读别人的草书也不那么费劲了。
我先把它能顶替的都摆清楚,让大家知道这点到底干嘛用。这个小点在草书里,很多时候不是按字面那样写成一笔一画,而是被压缩成一个小圆点或者短钩。位置可以高一些也可以低一点,形态也会跟着压缩。现场教的时候,我按顺序把常见的用法一个个示范,大家照着写了一轮,效果挺明显的:以前容易混在一起的结构,光靠几个点位就能分清楚。说白了,这玩意儿算是给手和眼都省事儿了。
说具体点儿。局字下面的“口”,在行草里常常化作一个点,位置靠下靠中,看到这个点就能判断后面是个口。马下面那四点,草里会合并成一个小折点,功能上相当于女字里的撇折点,但看起来更紧凑。坐字里原来的两个“人”字形,两个点常写成连贯的两个小点,或者一个接一个的点,连写起来省事。尊字下面的“寸”会用一个短点代替,放在中下方,起到提示的作用。留字上方的“卯”有时只点一个,偏上但不离主体太远。两个戈连着写时,点会并作两个靠近的小点,表示两个独立的戈。北字的某个笔画,也常用单点来提示方向分段。所字下面那些笔画,有时用一个点把位置标住。临字右下的“品”,在草里往往压成三小点或者一叠点,让人一眼就知道是在提示“品”。巢字上面的川,有时写成三点连线状,起到提示上部的作用。世、老、立、亮这些字的顶部或底部,也会被点来代替原笔画。车字中间的“日”,草里会被化作一点提示。于字右边的收尾笔,常见的是一个短点,写起来利落。
每一种替代不是随便乱点的。点的落位、大小和力度都有讲究。写字时,点放相对字的重心要稳。太靠边,读起来容易糊;太靠中,又会影响整体的视觉平衡。示范里我特意强调笔锋的轻重,点不需要重压,轻提快点就好。点大了容易误当成别的笔画,点小了又看不清。有人问是不是所有字都能这么干,我的回答是不能一刀切,但那些常见的偏旁和部件,特别是经常成对出现的结构,用点统一符号,会让连笔顺滑,节奏更好。
背景上讲两句:草书是从隶书演化出来的,它强调速度和笔势,把复杂笔画压缩成符号化的记号,这个小点就是高频的一个符号。古代笔法里有规矩,但在民间速写或者日常速记中,这类点更像一套大家约定俗成的速记符号。现在教学里,弄清这些点的对应关系,不仅能提高读草书的能力,也有助于写快字时不乱形。
练习流程我也把步骤说清楚,方便跟着学。先按照规范楷体把几个目标字写一遍,对照笔画,看清楚每一笔的位置。然后按草书的方法,把那些笔画合并,化作点,观察点在字里的位置变化。接着做连写练习,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节奏和距离。练习时注意两点:一是点的位置关系要稳定;二是点的大小要一致,力道保持轻快。有同学练到第三天就说手感不一样,连写速度上来了,别人看着也比较容易识别。我有个同学练了几次还笑说这是“懒人福利”,意思是省笔画但得有练习的功夫,不能随便乱写,不然认不出来。
课堂上会碰到几个常见错误,顺便提醒一下。第一类是点放得太靠外边,导致读者误把它当成旁边的偏旁;第二类是点按得太重,看起来像小短横;第三类是连写时点与下一笔衔接不顺,节奏断裂。纠正方法也不复杂:把字的重心想清楚,再练点的落位;练用笔的提按,不要一味按死;多做连写,让点和笔势合为一体。示范时我会让学员对照前后对比,慢慢能看出差别。
后面我会继续把更多常见的化略手法整理出来,演示不同书体里点的细微差别,也会讲讲那些容易被误读的情形和具体的纠正办法。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字中间一个点的符号怎么打出来(草书里的万能点)》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