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数本身并不能直接作为判断紫砂壶是否为原矿泥料的绝对标准,但结合目数特点与泥料质感、工艺表现,可作为辅助参考。
一般来说目数中等如40-60目,颗粒粗细适中,手感细腻且有砂粒感,烧制过程中稳定性最高,开裂的风险最低。目数适中时,泥料既能保持天然砂质,又能在制壶时兼顾成型难度与透气性,这也是判断原矿料的关键点之一。
目数小于40目颗粒粗,制成的紫砂壶表面砂感明显,气孔率高,透气性好,但因颗粒间缝隙大,烧制时易因收缩不均开裂。
有经验的制壶人常说,原矿泥料若磨至30目以下,开裂几乎难以避免。
目数大于60目以上泥料细腻,可塑性显著变差,制壶时若泥片拍打力度不均,或拼接处留有空气,烧制时就容易从薄弱处开裂。
制壶者说,没有哪个二货,舍得把原矿泥料打成泥浆,不是暴殄天物吗?特别是,天然矿料粉碎成泥浆后,导致石英、云母等矿物成分流失,失去紫砂原料特性。

拼配段泥,砂质凸起刺手
非原矿料可能通过调整目数掩盖缺陷:
用劣质紫泥加化工色素调色,为掩盖颗粒粗糙感,故意做成100目极细泥料,壶身虽光滑但色泽僵硬,缺乏原矿料的温润感。
用高岭土加玻璃水调制的“假朱泥”,为降低收缩率,做成60目以下粗颗粒,但朱泥本应有的“红中透黄”质感消失,颗粒反而显得松散无光泽。
总而言之,原矿泥料的质感具有天然属性,高目数壶触感细腻却不滑腻,低目数壶砂粒明显却不刺手,颗粒与泥料浑然一体。反观非原矿料,或因添加滑石粉而手感过滑,或因劣质砂粒而粗糙刺手,颗粒与泥料结合松散。
因此,新手选购时,建议优先选择40-60目的泥料,这一目数不仅工艺成熟,成品率高,也更符合原矿泥料的天然特性,避免被8目、10目等极端目数的噱头误导。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100目有多细(紫砂壶通过目数大小看原矿泥料)》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