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笔记之十九
李文海
(一)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的生存应该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靠侥幸免于祸害。”
《集注》程子注曰:“生理求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尔。”
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这是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正直、善良,同虚伪、奸诈相对立。孔子认为,人生在世,要保持内心的本真,光明磊落地活在天地之间。天地有正气,护祐正直的人,而不正直的人,往往招来忌恨和祸端。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甚至有的活得还相当风光,但是,在孔子看来,这些人只不过是暂时侥幸地避免了灾祸而已。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的品德,才会常常反省自己,改正不足,从而做到坚持真理,主持公正,如梁衡先生所言“不装、不酸、不弯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对此章钱穆有独到的理解,他说:“人群之生存,由有直道。罔者,诬罔不直义。于此人生大群中,亦有不直之人得生存,此乃由他人之直道,乃幸而获免。正如不仁之人得生存,亦赖人群之有仁道。若使人群尽是不仁不直,则久矣无此人群。《左传》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即谓此。”
钱穆把孔子说的人理解为人群、人类,他们的生存是以直道为基础的,正因为有直道的人,不直的人才得以生存;正因为有仁德的人,不仁的人才得以生存。如果人类全部成为不直的人,或者不仁的人,那么这个种族将会灭绝。
想想,钱穆讲得不无道理。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有了如此的站位和辩证思维,许多事情就想得通。一个人的正直,不仅是个人品质问题,且关系到整个种族的生存。
(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一句名言,我们常常引用。意思是说,对于任何学问和职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之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知之,好之,乐之,这是求学和干事业的三种境界,而这三种境界是递进的关系。“知之”是“好之”的基础,“乐之”是“好之”的升华。乐之是做事最高的境界。以做这样的事为快乐,不做就觉得不舒服,这是精神上最大的愉悦和满足。夫子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说的就是乐之的境界。夫子夸颜回,陋巷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也是乐之的境界。当然,孔子和颜回乐的不是简陋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而是孜孜以求的道,为道而乐。
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到乐之,每一层境界的达到,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像爬山一样,没有一步步的坚韧不拔,没有锲而不舍的意志,便无望于险峰的无限风光。
任何事情做到极致,都能达到“乐之”的境界,“疱丁解牛”就是一例。梁启超讲过这样的观点,从事理上来讲,世界上的事并无尊卑高下之分,拉黄包车是一种职业,当大总统也是一种职业,在道德层面上并无二致。从社会的需要讲,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同样重要。无一行不成世界,无一行没有德性。不管干什么,只要把你从事的工作做到极致,你就是天下第一等人。在那个疱丁看来,解牛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他解牛时,好像合着舞蹈的节奏,合着音乐的节拍,快乐极了。这个疱丁达到了“乐之”境界。这个故事,也从一个角度诠释了圣人之道。
此章,孔子是在勉励人们上进。在修身求道的道路上,来不得半点懒惰和懈怠,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不能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要“知之”更要“好之”,要“好之”更要“乐之”。敏而好学,乐在其中啊。
(三)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对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讲高深的知识学问;对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讲那些高深的知识学问。”
此章是因材施教之意也。孔门弟子三千,人各相异,资质有高下,学问有深浅,因此施教者要有所区别,使之各得其所。《集注》朱熹曰:“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弊也。”
颜渊曾谈过这样的感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说夫子的道德学问,越是瞻仰越觉得高不可攀,越是钻研越觉得深不见底,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颜回的这种感叹,与夫子因材施教有关。颜渊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学生,深奥的道理当然要讲给他听。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同的弟子向他问“仁”,他的回答没有完全一样的,他对自己的弟子有充分的了解,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
樊迟问“仁”,夫子说“爱人”;樊迟问“知”,夫子说“知人”。樊迟琢磨半天,不解其意。夫子进一步解释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的地位在邪佞的人之上,这样能使邪佞的人也正直起来。”话说到这个份上,樊迟还是一头雾水。他退出后正好碰见子夏,就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并问道:“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多的人中选任了一个贤能的皋陶,那些不仁的人都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任了一个贤能的伊尹,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最后,还是经过子夏的解释,樊迟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孔子认为,人的资质和学问有上智、下愚和中人之分,因此需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此章的教诲,主要是针对施教者来讲的。而对于受教者来说,不管处于什么层次,都不能放弃努力,力求上进是最基本的态度。在实际过程中,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上智”不努力可能会变为“中人”,甚至“下愚”;“下愚”积极进取可为“中人”,也可跻身于“上智”之列。樊迟起初可能属于“下愚”之类,但他以刻苦学习,求知欲强而著称,后成为孔门优秀学生,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重要人物,并在后来的朝代中,享有较高的礼遇。事情都在变化,“对牛弹琴”中的“牛”有可能成为懂琴的钟子期。高山流水,名师高徒。
(四)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真是个勤学好问的学生。他问孔子,怎样才是“智”,孔子说:“去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这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首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成果放在后面全不计较,就可以说是‘仁’了。”
殷、周时期,鬼神的观点为一般人所认同,并一度出现了重鬼神而轻人事的现象,人们沉湎于“迷信”,凡事必求鬼神。对此,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重要观点。在孔子看来,尽管鬼神的存在是可能的,但人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要过分依赖于对鬼神的迷信和崇拜。他主张敬畏鬼神,但同时要保持距离,不轻信和过分依赖鬼神的力量。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祭祀活动的,仪式的各个环节都很讲究。但夫子把这些看作是对人民的一种教化,至于鬼神降福降祸,并不计较,也很少提起,他强调的是真诚。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神的时候,就像神在面前,要表示虔诚的态度。祭祀祖先,是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提倡“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看来很大程度上,孔子是把祭祀礼仪作为对人民的教化的一种形式而已。夫子的“鬼神观”值得认真研究。
《集注》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
(五)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集注》朱子曰:“乐,喜好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不括,意为不受外界阻滞。程子曰:“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孔子多次讲过“智”与“仁”,这次又用形象的语言来讲什么是“智”,什么是“仁”,既深刻又形象,给人以哲学的深思和文学的美感。
智者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仁者若山,山滋万物而不语。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做个仁者吧,既乐山也乐水,既能动亦能静,且乐且寿。
(六)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此为夫子对当时齐、鲁两国政治的评价。
齐国与鲁国毗邻,齐是姜太公的封地,鲁是周公旦的封地。齐、鲁在圣人的教化之下,礼乐浸润人心,官贤民淳,尊礼重教,一度形势大好。
在孔子看来,齐国姜太公曾提倡尊贤尚功,任用人才,发展经济,国力强盛。后齐桓公称霸诸侯,遂王道不存,古风渐去。到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
而鲁国与齐国相比,虽然在军事、经济上不如齐国,但其文化和道德传统保存的较为完好,仍遵循周公的“尊尊亲亲”,“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是在政令方面丢失的也不少,出现了许多问题。
孔子认为,如果齐国在春秋时期能够进行一定的变革,特别是去除急功近利的心态,转而重视礼教和信义,那么它的政治和文化,就可以达到鲁国的水平。而鲁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变革,趋利避害,修复周制,克己复礼,就会走向仁治大道。
《四书集注》程子曰:“夫子之时,齐强鲁弱,孰不以为齐胜鲁也。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公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故一变才能至鲁。鲁则修举废坠而已,一变则于先王之道。”朱熹感叹:“愚为二国之俗,惟夫子为能变之而不得试。”齐鲁二国均未能接受孔子的主张啊。
齐鲁相较,就政事而言孰前孰后,孰优孰劣,儒法两家看法截然而不同。

作者简介:李文海,男,1953年生,河北曲周人,毕业于河北大学,高级编辑。曾任河北省记协副主席,邯郸日报社社长、党组书记。出版新闻论著6部9本,计250万字。退休后出版散文集《文海随笔》上下册,计50万字。曾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三次获得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先后被评为首届河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河北省资深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的意思(读论语笔记之十九)》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