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总喜欢给一段感情找个仪式感。不管是秀恩爱,还是纪念点滴,从“五年木婚”到“八十年钻石婚”,这些名字就像一颗颗纽扣,把一段漫长的日子给扣紧了。可你说,这些年头的称号,真能把婚姻的滋味全讲清楚吗?有些夫妻走到三十年还在为晚饭吵架;也有人执子之手,八十年后还一起吃早饭。每个人的婚姻,冷暖自知。
家里餐桌旁最常见的话题,大概就是“你爸妈结婚多少年了?”“你舅和舅妈结婚都三十年,还天天吵嘴!”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妈特别爱数日子,翻着陈年老相册,拿出结婚证喊我爸凑一块拍张照,非说那是仪式感——“木婚啦,水晶婚啦,你还记得吗?”我爸总是哼哼一声,装作不搭理,其实偷着嘴角上扬。男的,大多嘴硬。
有一回,他们因为“珍珠婚”搞了个大龙凤。妈妈翻出一顶撑得不太起眼的珍珠项链,非要爸爸带她去照新照片,说是“这三十年不容易,可总得留个纪念”。爸爸就愣了,嘴里嘀咕一句:“你小时候不还嫌这玩意儿俗吗?现在倒宝贝上了。”妈妈也不生气,只说:“那时不懂事,哪像现在,三十年啊,什么没见过?”家里开了瓶啤酒,就着花生米,俩人还坐在阳台聊起年轻走南闯北的艰难。那天的照片,至今搁我们客厅书架最显眼的地方,两个人靠在一块儿,笑得像时光不敢扰他们。
“结婚五年是‘木婚’”,妈妈常说,“那时候像小树苗,一阵风就会歪。”她还总回忆起当年和爸爸刚结婚时,房子只有四十来平,厨房油腻腻,窗外是83年刚种下的杨树苗。木婚的日子过得磕磕碰碰,一吵架妈妈就带上门,推着我去外头溜达。后来和好了,两个人谁也不提头一天的闹心事,只是早起多煮一个鸡蛋。说到底,只有过来人才懂,小日子的坚韧就是这样磨出来的,跟什么“锡婚”“水晶婚”其实没那么大关系。
亲戚刘姨家结婚40年了。她说,到了“红宝石婚”那会儿,气还真是不轻易上了。年轻吵架都沸反盈天,四十年后再看,对方的糟心事也成了生活味儿。刘姨说人老了脾气软了,老刘锅碗瓢盆一响,她还能掐着腰骂两句,心里却知道没他还真闷得慌。偶尔老刘买回一把二十块的塑料花,说是“给我们的红宝石婚添点喜气”,刘姨也只是一抬眉毛,乐呵呵地把花插下电视机前,一家人都乐了。感情其实不怕折腾,就怕没点热气。
我小时候特别羡慕我外公外婆,六十年钻石婚。人家可不是那种一辈子都腻歪的夫妻。外婆年轻时爱八卦,外公沉默寡言。几十年里打过架,摔过碗,甚至吵到脸红脖子粗。但老来就像两块磨过的石头,谁也离不开谁。钻石婚那天亲戚朋友围满一屋子,大家抢着敬茶祝福,有人问外婆“你们这么多年怎么过下来的?”外婆只摇摇头,摸摸耳后的银发,说,“结婚神奇啊,合不合适不是一开始的事,是天长日久才‘凑’上来的。”话糙理不糙。
倒是现在的年轻人,看这些“金婚”“钻石婚”,仿佛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都说黄金才能代表坚固,其实婚姻也没必要假装多贵重,有时候就是过日子。”我朋友小丽三年前结婚,还没满水晶婚就说“仪式感”没啥意义。她说:“一年到头,冲着结婚纪念日去刻意做点浪漫,平时两个人却没什么话说,那种感情能撑到三十年吗?”可她回家,还是偷偷把老公送的玻璃玫瑰插在冰箱顶上,嘴硬心软,这点不会变。
时间是这样一点点流过去,所谓的纪念日不过是个藉口,让人有机会回头看看,回忆年轻气盛,怀念同吃一碗饭、共吃一块糕的日子。从“白金婚”到“钻石婚”,说到底,是人不服老、不服寂寞,想留下个念想。像那个叫于洋的老人,和妻子李静七十多年如一日,老两口先后离开,留下满屋老物件和照片。有人说,这才叫传奇爱情,可也有人一辈子都不懂这个道理。或者说,并不是每对夫妻都愿意去等那一天。
我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人调侃“坟墓里也要点花香”。说到底,五年也好,八十年也罢,这些纪念的名字只是个载体——真正值钱的,是有人和你风雨同舟,柴米油盐里还愿意一起打趣、抬杠、和解。在这些一眼望不到头的日子里,不怕吵架、不怕犯傻,只怕被时间冲淡成了路人。
也许婚姻的秘密,就在于,无论多少年头,每一次回头看,身边那个人还在。不需要闪耀的黄金、钻石、红宝石,也不需要照片里永远不变的笑脸。只要有人和你一起老去,哪怕只是个释然的拥抱,一起看落日,已经足够了。至于那些纪念日,就让它们继续闪着各自的光,做个温柔的提醒:你们还在一起,真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一般结婚四十年是什么婚(夫妻结婚后各婚龄段有何称谓其各代表意义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