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而不闻(tīng ér bù wén)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字面意思
虽然耳朵在听,但却没有听进去。
深层含义
形容对某事不关心、不注意,或故意不理会。侧重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漠不关心。
典故出处
1. 源出《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原指道家对“道”的体认境界,感官无法捕捉。
2. 后《礼记·大学》明确化:“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用以形容心神不专注的状态。
结构分析
紧缩式结构。“听”与“闻”通过“而”和“不”形成转折,强调行为与感知的脱离。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充耳不闻、漠不关心、东风吹马耳
反义词:洗耳恭听、全神贯注、闻一知十
易错点
易与“充耳不闻”混淆(后者更强调“故意不听”);
“闻”在此是“听见、感知”的意思,非“用鼻子嗅”。
文化冷知识
儒家强调“修身”需专注慎独(《大学》的“正心”),成语反面揭示了心神涣散无法致知的道理。古人认为“听”是被动接收,“闻”是主动感知,二者分离即心失其职。
相关成语延伸
视而不见:同样出自《大学》,形容视觉上的漠视,常与“听而不闻”连用;
心不在焉:直接描述心神不定的根源状态。
当代启示
在信息爆炸时代,此现象更普遍——“屏幕式倾听”随处可见。提醒我们有效沟通需真正“听见”对方,而非物理性接收声音。人际交往与学习中,专注是理解与共情的基础。
经典哲思
道家从“听之不闻”悟出超越感官的玄妙,儒家则视其为修身的反面教材。成语揭示了人类感知的局限性:真正的“知”需要心与耳的合一,主观意识参与决定认知深度。
总结
“听而不闻”从古典哲学术语演变为批评心志涣散的日常用语,揭示了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古今共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倾听是一门需要修炼的艺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听而不闻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