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间漏水泡坏了柜子,物业凭啥让我自己修?”上周,南京某小区业主孙女士带着几位邻居找到物业,情绪激动地要求免费维修,甚至差点和物业工作人员吵起来。可当物业拿出房屋结构图和《物业服务合同》时,原本喧闹的场面瞬间安静——漏水的卫生间支管属于“业主专有设施”,还真不在物业维修范围内,最后孙女士自己花2600元换了管道,闹了场“维权乌龙”。
不少业主都觉得“交了物业费,房子出问题就该物业兜底”,却不知道维修责任分“专有”和“共有”,找错人不仅白忙活,还可能耽误维修。今天就把“房屋维修责任清单”讲透,以后遇到问题别再跑错路。
一、漏水维权反“吃亏”,问题出在“责任没分清”
孙女士家住在5楼,一周前发现卫生间地面渗水,水顺着瓷砖缝流到客厅,把定制的实木柜子泡得变形。她第一时间联系物业,维修人员上门检查后说,漏水点在她家卫生间连接马桶的专属支管,属于业主自己负责,物业管不了。
“我每个月交220元物业费,连个水管都不管?”孙女士不服,在业主群里一呼吁,十几位邻居跟着一起找物业讨说法。直到物业拿出两样关键证据,大家才哑口无言:
1. 房屋结构图:图纸上清晰标注,5楼卫生间内的马桶支管是“业主专有设施”,而整栋楼的主水管、公共楼道管道才是“共有设施”,专有部分的维修责任归业主个人;
2. 《物业服务合同》:合同里明确写着,物业的维修范围仅限“小区共有区域和共用设施”,比如单元楼的电梯、公共楼道、共有水管等,业主自家内部的设施损坏,需自行承担费用。
最后,孙女士只好找第三方维修师傅换了卫生间支管,花了2600元,还得自己花钱修柜子。其他跟着维权的业主也挺尴尬,才明白“不是所有维修都能找物业”。
二、3类维修责任划分:该找谁、花不花钱一看就懂
其实分清维修责任很简单,核心就看“维修部位是自己用还是大家共用”,对应好负责方就行:
1. 物业免费修:共有区域/共用设施,一分钱不用掏
只要是小区业主共有的地方或设施坏了,物业必须免费修,费用从物业费或小区公共收益(比如电梯广告、地面停车费)里出,比如:
- 单元楼的公共楼道、楼梯扶手、公共窗户、电梯;
- 小区的大门、围墙、路灯、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
- 整栋楼的主水管、主电路、公共天台的防水层(注意:业主专属阳台、露台不算)。
比如武汉某小区的电梯坏了,业主早上联系物业,中午维修人员就到了,当天就修好了——因为电梯是共用设施,维修责任在物业,业主不用花一分钱。
2. 自己花钱修:专有部分/自家设施,物业不兜底
业主家里“自己专属使用”的部分坏了,得自己找师傅修,费用自理,物业没有义务管,比如:
- 自家的门窗、墙面、地面、天花板(非共有部分漏水导致);
- 卫生间、厨房的专属支管、水龙头、热水器、油烟机;
- 业主专属的阳台、露台、飘窗,以及自家装的防盗网、封阳台玻璃。
像北京某小区的业主,家里厨房水龙头漏水,检查后发现是专属支管老化,最后自己花500元换了管道;如果是楼上业主家漏水导致楼下受损,责任在楼上,楼下可以找楼上协商赔偿。
3. 维修基金修:共有部分大修,大家“凑钱”修
如果共有部分需要大规模维修或更新,比如整栋楼的外墙脱落、公共天台防水层大面积损坏,物业费不够覆盖费用时,物业可以申请动用“住宅专项维修基金”(业主买房时交的钱,属于全体业主共有),比如:
- 单元楼外墙脱落维修、公共天台重做防水层;
- 小区的暖气、燃气管道整体更换;
- 加装电梯、改造共有消防设施(需要业主投票同意,通过率达标才能用)。
比如广州某小区,因为外墙瓷砖大面积脱落,物业申请动用维修基金,经过业主投票通过后,用基金支付了8万元维修费,业主不用额外掏钱。
三、遇到维修问题,3步高效解决,别白跑冤枉路
以后家里或小区出了维修问题,别再盲目找物业吵架,按这3步来更省心:
1. 先定部位:搞清楚坏的地方是“自家专有”还是“小区共有”,不确定就找物业要房屋结构图,或咨询开发商(新房在保修期内的,先找开发商——比如墙面开裂、屋顶漏水,保修期内开发商免费修);
2. 再找负责方:共有部分直接找物业,要求免费修;专有部分自己找靠谱的维修师傅,或委托物业帮忙找(费用自己出);大修就让物业牵头申请维修基金;
3. 留好证据:如果物业推诿共有部分的维修责任,保存好《物业服务合同》、沟通记录(微信、电话录音),向街道办或住建局投诉,维护自己的权益。
物业和业主不是“对立面”,关键是分清责任边界。业主别误以为“交了物业费就啥都管”,物业也别推诿该承担的责任。遇到问题拿合同、图纸说话,比吵架更管用,也能避免像孙女士这样,闹了半天还得自己花钱,既费时间又费钱。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房屋漏水检测一次多少钱(业主堵门要物业修漏水)》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