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咱们中国这几千年换朝代的事,一般都得讲点道理,不像电视剧里那样,谁不爽说打就打,干脆强抢。比如周把商,项羽灭秦,这些事后来不光留在史书里,还让老百姓觉得,这些人干得有“天命”—而不是胡搅蛮缠。但也有那么一段岁月,主角是个“面子都快丢没了”的天子,叫周赧王,说实话,他到底做了啥,怎么就让人这么失望?他是不是个被欺负的倒霉蛋,还是真的罪有应得?这个事,远没有大家想的简单。
先说点背景,别的朝代兴盛时候,各路诸侯见了天子,那都得低头打招呼。可到了周赧王这几年的周朝,连名字都是虚的。周干部当了个名义上的“皇帝”,实际管不到老百姓几条胡同。你说,如此局面,谁还会衣服整齐、掏出腰牌,见天子喊一声“陛下”?甚至连自家宫门都不能稳住。这时候秦国强势上台,把东周彻底打得没脾气,许多人觉得秦一口吞掉周,是不合规矩?但真挖到底,连周朝自家人都说不上话。
周赧王其实跟那些著名“暴君”不太一样,不折腾什么屠城、也不是嗜血成性。他本名姬延,后人都叫他“赧”,意思是羞红了脸——你瞧,连名字都写着一身尴尬。如果你仔细查查,那他在位的年头,东周早就是缩到几张桌子大——人家项羽灭秦时还弄三十万大军,周赧王那会儿,能凑三万人、三十六个小县,这就是天子最光时候了。
但更耐人寻味的,是周赧王碰上秦武王。说起秦武王,这人爱武得像今天健身房那种壮汉,举鼎是他的“技能展示”。据说某次秦右丞相樗里疾带人来周宫要“借鼎”,周赧王死活不肯,结果竟被人家哄出了王宫。这事儿一传开,街坊四邻都觉得丢人——堂堂天子被外邦丞相赶出家门,这脸还要不要了?
不过,造化弄人,秦武王后来举鼎出事,命没了。周赧王心里一激动,想着能不能趁机联合其他国家,硬抗一把秦国。各路诸侯候着,平时都客气得很,到动真格谁都给王“画大饼”,承诺挺他到底。可真到上阵打仗的时候,九成诸侯都变成了“微信群潜水员”,一句“在不在”都没人理。这场仗不但打输,还欠下大把军饷,自家兵马损失惨重,最后搞得周赧王天天被债主堵门,像极了后来的明末城里粮食告急,皇帝怕百姓闹事只好往高处跑。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天子连还钱都还不起?其实他也不是想赖账。那几年兵荒马乱,赧王苦着脸,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把宫门修高伺候自己,躲债不见人。宫里外头全是敲门讨债的,一群人骂骂咧咧,气得背后说:“这都叫什么事儿,咱们天子雄赳赳唯唯诺诺,还不如村里老会计!”
而秦国这边,可没闲着,等赧王没了脾气,秦昭襄王趁势逼他认错,还把最后那点地盘要了去——连老巢三十六邑都得割给别人,带着三万人口净身出局。之后周赧王郁郁寡欢,撑了没几年,便在忧愁中收尾一生。等他走了,秦国根本不愿再立周朝新主,周地只剩西周公和东周公零散打理。结果很快,西周公一走,百姓纷纷逃散,东周公国也让吕不韦给拿下,周朝,彻底写进了历史边角里。
说来,周赧王也不是没试图扛事儿,打仗、借钱、联合诸侯,招数都用了。他没像纣王那样虐民,最多就是欠了账;可在民间,已经和胡同买菜大妈一样不受尊重。老话说,末代皇帝都有点想回天,要光复旧业,其实也不完全是“坏人”。汉献帝被曹操、董卓挟持,还算“天子”有头有脸;可赧王这点“面子”,连亡国之君的待遇都拿不到。说起来,比被操控更惨的是,连被利用的资格都没有,你说天子做到这田地,真有点说不出口的酸楚。
横看纵看,作为帝王,想让历史为自己说句公道话,多多少少得留点操守。可你要是站在老百姓立场看,整个周朝末年,周赧王做的几桩事,简直是颠覆了老规矩。譬如,晋国分了三家,韩赵魏,那阵子原本六卿制度,最后变成“各杀各的”,周朝这边也没管住。周威烈王见形势不妙,干脆顺水推舟,承认了三家新诸侯,结果硬生生把春秋和战国分了家——以前打仗很讲文明,师出有名、打仗只比个头、不追击、也不欺负弱小。可从这之后,仗打得血腥,没底线,像白起坑赵军那一笔,哪还有半点规矩?
再说田氏代齐那一出。田成子杀了齐简公,自己上位,孔子门人都要唏嘘。朝廷不仅没出手,反而顺势承认田氏称王,还变着法玩儿人口政策,甚至齐国一阵子流行“选美女纳宾客”,齐康公被赶上鬼地方自生自灭。田氏给诸侯塞个好处,“名分”就批下来了。这种彻底把伦理放桌上敲打的事,周朝天子也点头说好,活脱脱搬着凳子陪人家看热闹。
这些事儿一桩桩,加起来,周天子不只是“软弱”,而是一点儿骨气都没了。老百姓早就不把朝廷当回事,礼乐教化也都散了。看远一点,这分封制也就跟着崩塌了。明面上,周赧王没伤民,可实际上,他是让信仰垮掉的关键推手。该挑头的没挑头,潜规则的成了正事,想让老百姓再追着他喊“朕”,打死也没人愿意。
有人说,这么一来,秦灭周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逆不道。因为周末年,天子的本事和尊严都打了折扣。你想,汉献帝最惨,被人挟持还叫个正统;但周赧王连出场资格都快没了。更讽刺的是,他自己做出来的事儿,比后来秦国武力灭他还让百姓寒心。
想起那“债台高筑”的事,不仅是朝廷欠账,也是一代君主失了诚信。当时,赧王若是硬气些,召集百姓道个歉、捋起袖子,许诺解决问题,也许还能再熬两年。但他偏偏筑高台躲债主——这一个动作,彻底把自己拉下神坛。民间老话说,领头羊都怕了,羊群早就各奔东西。
有时候想,如果他真碰巧诸侯铁了心帮忙,也可能只是再拖几年门面,继续靠人情和制度遮羞,迟早还是挡不住“野蛮人”进城,分封制的老路榻板都快拆掉了。这种局面,连个“转机”都没有;换谁坐这把椅子,估计都要被历史淘汰。
所以,到最后,周赧王这样的皇帝,并不是被秦“冤枉”了。他自己把制度、道德、信众一桌掀翻了,最终,被时代推走,也算是一种必然。有人或许还会怜悯他没作恶,也没血洗江山;可要问百姓,他们想要安宁和公道,远比一个“面子早丢光”的皇帝重要得多。
后来的故事,就是卷土重来的秦,奈何一切江山已换,礼乐不复;而周赧王那一方高台,成了空空荡荡的纪念。到头来,“羞愧”不只是他自己的脸红,也是后人的唏嘘。世间事,有时候不是坏人当败军之将,而是没人能再留下挽尊的台阶。你问我,秦灭周到底算不算太过分?或许,只能用老百姓一句话:这个天子,早就没人心疼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周朝是被谁灭的(周天子并没失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