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翟才捷 2025-09-28 理财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睚眦必报(yá zì bì bào)

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字面意思

连瞪一下眼睛这样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

深层含义

贬义,形容人气量极其狭小,任何微小的嫌隙或极小的怨恨都一定要加以报复。强调其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的性格缺陷。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战国时,魏国人范雎(jū)曾受中大夫须贾诬告,被相国魏齐打得半死,丢弃在厕所里。他侥幸逃生后,化名张禄到了秦国,并最终成为秦国相国。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故意穿破衣去见他。须贾心生怜悯,赠他一件绨袍。范雎因这件袍子所体现的故人之情,最终宽恕了须贾。但他对当时所有羞辱过他的人,都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因此史书评价他:“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结构分析

主谓结构:“睚眦”(主语,指极小的怨恨) + “必报”(谓语,一定报复)。

“睚眦”:本义是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怨恨。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侧重计较利益)、小肚鸡肠。

反义词:宽宏大量、既往不咎、息事宁人、豁达大度。

易错点

读音:“眦”(zì)是第四声,易误读为“cǐ”(此)或“zī”(资)。

字形:“睚”和“眦”部首均为“目”,与眼睛相关,易写错。

感情色彩:这是一个强烈的贬义词,不可用于褒义或中性语境。

文化冷知识

“睚眦”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性格刚烈、嗜杀好斗,常被刻铸在兵器(如刀环、剑柄)上,用以威慑敌人。成语“睚眦必报”正是借用其“易怒好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心胸狭窄。

相关成语延伸

锱铢必较:对极小的钱财利益都要计较,形容非常吝啬或小气。与“睚眦必报”形成对仗,一个计较利益,一个计较恩怨。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强调报仇的耐心和时机,与“睚眦必报”的立即性和狭隘性有所不同。

当代启示

人际交往: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告诫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寻机报复,否则只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

心理健康:“睚眦必报”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常常伴随着偏执和愤怒,学会宽容和放下是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经典哲思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无私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孔子的“以直报怨”提供了与“睚眦必报”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不主张无原则地以德报怨,也反对过分地报复,而是主张用公正的、坦荡的态度去对待伤害。

总结

“睚眦必报”是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贬义成语,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气量狭小、报复心极强的性格缺陷。它源于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并借用了神话形象,提醒人们待人接物应豁达宽容,避免陷入斤斤计较、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之中。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