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最后一首人生诗)

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最后一首人生诗)

势诗蕾 2025-10-25 财经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最后一首人生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篇辞赋被誉为“田园诗的滥觞”,是士人归隐文化的象征,它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篇辞赋不仅是一首“归隐宣言”,更是一场灵魂的独白,千年之后读来,依然让人感到一股清风拂面。

一、《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归去来兮辞》白话翻译

归去吧,田园都快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我竟让自己的心灵被形体束缚,为什么还要惆怅悲伤?明白过去的错误无法挽回,也知道将来还可以补救。迷途并不太远,今天才明白过去是错的。小船轻快地行驶,微风拂动我的衣裳。我问前行的旅人,遗憾晨光尚早,路途还未尽头。

远远望见自家的房舍,既喜悦又匆忙。仆人前来迎接,孩子在门口等待。庭院的三条小径已经荒芜,但松菊依然存在。带着孩子进屋,屋里还有满满的酒。举壶自酌,欣然观看庭中的树木,心情愉快。倚着南窗而自傲,觉得狭小的屋子也足以安身。每日在园中漫步,乐趣自然而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年紧闭。拄杖闲游,偶尔抬头远望,云自在出山,鸟倦而归——自然如此。日暮时分,天色渐暗,我抚着孤松流连不去。

回去吧!断绝世俗交往,不再追逐名利。世道与我本就不合,重新驾车又能求得什么?为何总是忙碌不安,要往何处去?富贵不是我的愿望,天帝的仙乡也非我所求。在美好的时节里独自行走,或扶杖耕作除草;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吟啸,对着清流作诗。听凭自然变化,顺其自然地终老——享受天命之乐,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三、创作背景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那是东晋社会动荡、官场污浊的年代,士人常陷在“仕”与“隐”的挣扎中。《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心声,是他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决绝转身。

这篇辞赋写于他辞官回乡时,既是人生的自我总结,也是一份精神宣言。

四、思想解析1️⃣从“惆怅独悲”到“怡然自乐”

开篇写出他在仕途的迷惘与觉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一种觉悟,一种精神上的转向。

2️⃣田园的回归,不只是隐居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这不是逃避,而是寻找内心秩序。田园不只是农田,而是心灵的归宿。

3️⃣自然哲学的升华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几乎成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象征。自然界的自在流动,正是他理想中的人生状态——顺应天道,无为而乐。

4️⃣“聊乘化以归尽”——人生观的超脱

陶渊明在结尾说“乐夫天命复奚疑”,他已不再执着于生命的长短,而是安然接受“生死自然”的哲理。这种通透,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五、艺术特色语言清新自然:辞中几乎没有雕琢之词,却句句入心。情景交融:山川草木皆为心境的外化。结构严谨:四章递进,由觉醒 → 归途 → 安居 → 哲思,层层深入。辞赋与诗的融合: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意境,开创了田园文学的高峰。 六、结语

《归去来兮辞》不是单纯的“辞官文”,它是一首灵魂的诗。陶渊明告诉我们:

当外界的喧嚣让人疲惫时,归去——不是退缩,而是找回自己。

千年之后,世事依旧纷扰,而陶渊明那句“归去来兮”依然能唤醒我们心底的宁静。

推荐语:

读《归去来兮辞》,其实是在读一场“心的回归”。归去,不只是陶渊明的归去,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尘世中迷失后的自省。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最后一首人生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