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可是是什么?
缂丝是中国汉族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又称“刻丝”,与普通的织锦方法“通经通纬”不同,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使得缂丝织成之后颇具立体感,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宋元以来,缂丝一直作为皇家织物之一,其地位可见一斑。由于缂丝织造过程精密,存世作品不多,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传统艺术:苏州的缂丝、刺绣、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等等,都是手工艺人的心血结晶,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艺术魅力。
是文化价值上。从文化价值上来讲,陀罗尼经被更是宗教和皇室的双重结合。缂丝工艺应用于经被最早起源于明代,由藏地入传。当时,密宗盛行于世,金刚上师将72种咒语用梵语或藏文印于经被,以达到慈悲救世的愿望。每一个咒语都是在赞美功德,超度往生,所以用于皇帝下葬也是有让其早登极乐之意。
缂丝的意思缂丝的意思是什么
1、缂丝是一种挑经显纬的织造工艺,起源于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技艺主要通过在织造过程中使用多种彩色丝线,巧妙地在织物上形成图案,而不像刺绣那样将线直接缝在织物上。因此,缂丝作品往往呈现出独特的立体感和层次感。缂丝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织造过程中的“通经断纬”技术。
2、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3、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通经断纬的工艺技法: 缂丝采用本色丝作经线,先将需缂织的纹样描绘在经线上,再以各色彩丝作纬线,用小梭根据花纹图案分块缂织。
4、缂丝是一种传统的手工织造面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感而闻名。缂丝,又被称为刻丝或克丝,其特点在于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使得面料上的花纹呈现出如雕刻般的立体感。
5、缂(kè,同:刻)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较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缂丝是什么意思
1、缂丝的意思是:图案花纹似刻镂而成的丝织品。【拼音】kè sī。【基本释义】也称刻丝、缂绣。织时,用小梭子引着各种颜色的纬线,在需要处与细蚕丝经线交织。故其经线纵贯织品,而纬线则不能横贯全幅。织品当空照视时,其图案花纹,似刻镂而成。
2、中国拥有独特的将绘画技术融入丝织品的工艺美术,这种工艺被称为缂丝。这种工艺采用细密的蚕丝作为经线,色彩丰富的蚕丝作为纬线。纬线仅在图案花纹需要的地方与经线交织,以此来形成精美的图案。缂丝工艺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它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艺术。
3、缂(Kè)丝(英译: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纺织英文辞典:K’o-ssu,Ko-ssy),又称作“刻丝”、“克丝”或“尅丝”,文异音同。旧时又“长刻丝”、“刻丝作”、“刻色”等。缂丝在海外也有其他名称“缀锦”、“缀织”、“织成锦”等。《玉篇》说:“缂,织纬也。
4、刻丝(也可以写成缂丝)是用彩色丝线织成图案的丝织品,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手工艺丝织物,而非绣品。其特色是纬线并不横贯全幅,而仅在需要处与经线交织,称为“通经断纬”法。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轮廓之间并不相连,凭空背光观察可见点点孔隙,有如以刀镂刻而成。有苏州缂丝和南通刻丝。
5、缂丝的词语解释是:缂丝kèsī。(1)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也作“刻丝”,最早产生在我国宋代。结构是:缂(左右结构)丝(上下结构)。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ㄎㄜ_ㄙ。拼音是:kèsī。
6、缂丝——(kesi),缂丝(Ko-ssy ),又名“刻丝”、“尅丝”、“克丝”、“克绣”,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有文人赞誉是“雕刻了的丝绸”。缂丝的历史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汉墓的陪葬品、唐人的日用品到明代的皇帝龙袍,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的传承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品:王水珍大师的作品如《缂丝十二章龙袍》和牡丹屏风图等,都是缂丝技艺的巅峰之作,展现了缂丝技艺的复杂与精美。戴春明 简介:戴春明,男,1952年生,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鹅绒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丝绸大师风采”项目通过万事利与非遗大师的携手合作,成功弘扬并传承了丝绸文化及织造技艺。具体表现如下:国家级非遗大师的参与:任嘒闲大师及其后人:作为苏州刺绣的革新者,她们通过省级工艺大师工作室培养出众多技艺精湛的刺绣大师,与万事利合作,共同演绎中国传统刺绣的华美。
江苏古代著名的工艺有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缂丝)、昆曲和苏绣。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缂丝):缂丝是传统手工织造的一个特殊门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织物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处呈现出“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透雕效果,细观如小刀划刻过,因此得名缂丝,亦称刻丝、克丝等。
缂丝是什么图案
凭空背光观察可见点点孔隙,有如以刀镂刻而成。有苏州缂丝和南通刻丝。弹墨是一种在织品上制作图案的工艺,是以纸剪镂空图案覆于织品上,用墨色或其他颜色喷成各种图案花样,雅素而别具风格,象一幅水墨画。这就是河北的弹墨门帘,用的布料是土布,如果布料换成刻丝,那就是刻丝弹墨。
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缂丝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通过图案和色彩的巧妙运用,传达出不同的故事和情感。随着缂丝技艺的不断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美、感受美的途径,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缂丝作为一种特殊的手工织绣品,它的工艺十分繁复,很难仿制,我们在鉴定缂丝时一般不需要考虑质料的真假和作伪问题,缂丝鉴定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年代、产地和作者,也就是说缂丝是什么时候做的、哪里做的和谁做的。缂丝是一种集工艺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艺术品。
缂丝,又被称为刻丝或克丝,其特点在于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使得面料上的花纹呈现出如雕刻般的立体感。这种织法源于古老的丝织技术,要求工匠在织造过程中逐纬换梭,从而能够细致地表现出图案的每一个细节。
起源与发展:缂丝技艺源远流长,起源于宋代,并在明代时期发展出“缂绣”这一别称,彰显了其在工艺美术领域的独特地位。制作工艺:在制作过程中,缂丝匠人以细如发丝的蚕丝作为经线,而纬线则选用色彩斑斓的丝线。纬丝的编织并非随意,而是在图案和花纹需要的地方,才与经丝交织,形成精致的立体图案。
缂丝是苏州传统工艺一绝,发端于汉代,从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龙袍,缂丝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缂丝的制作技艺十分特殊,缂丝工艺与用途缂丝与宋锦一样属于织锦工艺品,它的强度要比任何刺绣强。它的成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
缂丝产生于何时
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仅从史料词汇中探寻,没有实物无法证明,缂丝最早出现于何时尚待考证)。中国新疆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缂丝毛织品。
从这些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出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根据传世的实物,早在我国汉魏之间就有了缂丝。 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其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唐代缂丝工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多用于丝带等实用品。
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记者:书画展厅何时与观众见面? 马宝杰:目前读者到馆还看不到书画和缂丝与刺绣展,展厅仍旧在调试设备,我们希望可以在5月份实现开放。到时候,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都会在展出的文物中。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缂丝怎么读缂丝的读音和解释》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