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中考古诗鉴赏的重要篇目。以下从考点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与背景:王绩是初唐诗人,号东皋子。此诗作于隋末乱世,反映其归隐后彷徨苦闷的心境。
2.体裁:五言律诗(注意:初唐时律诗尚未完全定型,但此诗已具备律诗雏形)。
二、内容与情感
1.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徙倚”(徘徊)、“欲何依”(无所依托)直接流露诗人内心的彷徨和孤独,且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奠定全诗惆怅基调。
2.颔联与颈联写景:(手法:动静结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以叠词(树树、山山)强化秋意萧瑟,远景渲染苍凉氛围。(远景、静态)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向动态近景,描绘田园牧歌式的日常,却反衬诗人与世俗的疏离感。(近景、动态)
3.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三、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秋色、落晖的冷色调与诗人孤寂心境相契合;田园劳作的热闹反而加深其格格不入之感。
2.典故运用:尾联“采薇”含蓄表达志向,是古诗中常见的借古抒怀手法。
3.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洗尽六朝浮华,展现初唐诗歌向质朴回归的趋势。
四、中考常见考点
1.名句赏析:重点分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境营造及叠词效果。
2.情感把握:理解诗人隐逸情怀中的矛盾心理(向往田园却难掩孤独)。
3.手法判断:辨识情景交融、用典、对比(动态生活与静态心境的对比)等手法。
4.词语品味:赏析“徙倚”“欲何依”等词对情感的表达作用。
【答题关键句示例】:
1.本诗通过描绘秋日山野的萧瑟景象和田园日常生活,抒发了诗人徘徊无依的孤寂之情,以及向往隐逸却难觅知音的苦闷。”
2.“尾联用典,以伯夷、叔齐自比,表明高洁志向,同时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徙倚欲何依怎么读(野望考点速记3分钟掌握王绩的隐逸诗)》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