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斤”这个单位来称东西,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从最早的西周时代开始,这个单位就跟日常生活绑在一起,买粮卖菜、交易货物都离不开。
可等到现代跟国际单位接轨的时候,一斤居然刚好定成了500克。
古代的“斤”没现在这么统一,最早能追溯到西周,一斤的重量约莫是228克。
那时主要是靠青铜器来定标准,比如周王室分封土地、收贡品的时候,用“斤”来算谷物和金属的份量。可各地标准不一,导致边境上做买卖时会为重量吵架。
周王朝试着发标准器具下去,但诸侯们还是爱按本地习惯调整,黄河边上的农区“斤”就重些,好匹配灌溉分粮。
到了春秋战国,“斤”的重量更乱套了。
秦国使用250克的“斤”,方便造兵器,剑矛的重量得准,不然士兵背着打仗吃力。齐国是240克左右,适合海边卖盐鱼;楚国重到260克,因为南方稻米多,用大单位省事。
商鞅变法时,秦国强推统一,把“斤”固定在250克,还刻在铁权上,官员查市场秤,偏差就罚。
这套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全国,前221年销六国旧器,“斤”就成了250克的标准,用来收税和发军粮,长城工地劳工的口粮都按这个算。
汉代丝路一开,“斤”稍涨到258克,好跟西域的香料宝石对上号。刘邦设太府寺管这事,派人校准地方秤,可豪强们爱改,江南米市一斤稻谷有时只有240克。
魏晋南北朝分裂,“斤”又乱了;曹魏是260克,用于黄河流域挖铁矿。
东晋南方300克,长江船运粮时用大单位防超载;隋朝杨坚581年发新制,“斤”升到668克,大运河漕粮从江南到洛阳就按这个。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定597克,《唐律》强制,药铺称人参当归准了,不出医疗岔子。宋代降到640克,真宗改货币时调,后期625克,景德镇瓷窑分原料按“斤”,茶叶出口也靠它。
明洪武朱元璋1368年建国,“斤”为590克,工部造标准器发下去,税粮准了。
清康熙统一“斤”为597克,叫“库平斤”,乾隆派钦差查十三两秤,那些奸商在江南丝区短斤少两,百姓吃亏大。
鸦片战争后西方磅、公斤流传进来,沿海上海租界鸦片用磅,本地市场“旧斤”。民国成立,北洋1915年《权度法》,公制和旧制并行,上海市场菜使用“市斤”,“洋行磅”,老百姓算得混乱。
国民政府1929年2月发《度量衡法》,1930年1月实施,定“市斤”为500克,等于0.5公斤,一斤16两,每两31.25克,担100斤50公斤。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出《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用国际单位制,但留“市斤”500克,因为老百姓习惯。
改16两为一斤成10两,新两50克,钱分十进制。
1977年4月,国务院批中医药改米制,克毫克,从1979年1月起,新书全公制,“旧斤”两慢慢退。实际上,大陆超市菜场还标“斤”或500克并行,称体重也有人说“斤”。
刚好500克不是巧合,国家重在平衡传统现代,考虑老百姓的需求。500克为一半公斤,10两制,一两50克,二两100克,半斤250克,老少都能算清。
“斤”的演变就是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缩影,“斤”不光称重,还连接历史脉络。今日农贸用“斤”,工业用“公斤”,平衡好分清。
参考资料:
1、秦铁权 中国最早实现大一统的实物见证 内蒙古日报 2021-02-01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一两等于多少斤(中国的斤用了上千年)》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