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先普及哪类车?不是便宜的,也不是贵的,答案藏在10-30万区间里
摘要:自动驾驶普及的“拦路虎”是什么?低价车缺硬件,百万豪车缺用户——前者装不下激光雷达,后者年销量占比不足1%且用户多有专职司机。而10-30万车型恰好补上短板:市场大、能装硬件,还能靠庞大用户群积累数据,推动技术完善,这就是它成为“黄金区间”的原因。
自动驾驶普及的“黄金区间”:为何10万-30万车型才是关键?
在自动驾驶技术加速落地的当下,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这项技术该先从哪类车型突破,才能实现最快普及与完善?答案并非低价入门车,也不是百万豪华车,而是市场份额最大的10万-30万元价格区间车型。这一结论背后,藏着技术适配性、市场规模与数据迭代的多重逻辑。
从硬件适配角度看,自动驾驶的实现离不开核心硬件的支撑。激光雷达负责精准测距、毫米波雷达应对复杂天气、多颗高清摄像头捕捉路面细节,这些硬件的成本与安装空间,直接决定了车型能否承载自动驾驶功能。低价车型受限于成本压力,难以配齐全套智能硬件——以一套基础的高阶辅助驾驶硬件为例,仅激光雷达单颗成本就可能超过1万元,再加上雷达、摄像头及算力芯片,总成本往往占低价车售价的10%以上,车企和消费者都难以承受。
而百万级豪华车虽能轻松堆砌硬件,却受限于市场规模与实际需求。据乘联会2024年数据,国内百万元以上豪华车年销量占比不足1%,市场基数极小。更重要的是,豪华车用户中不少配备专职司机,对自动驾驶的需求本就不迫切。对于依赖海量真实路况数据训练的自动驾驶大模型而言,如此狭窄的用户群体无法提供足够多样的场景数据,难以支撑技术快速迭代。
10万-30万元区间则完美避开了这两大短板。乘联会数据显示,该区间车型常年占据国内汽车市场60%以上的销量份额,是绝对的主流市场。随着供应链成熟,智能硬件成本持续下降,如今该价位车型已能稳定搭载L2+级辅助驾驶所需的硬件配置——例如部分15万级车型已配备单激光雷达+多毫米波雷达的组合,算力芯片也能满足基础数据处理需求。
更大的优势在于“数据闭环”的形成。当10万-30万元车型大规模普及自动驾驶功能,庞大的用户群体在日常通勤、高速行驶、城市拥堵等场景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会反哺自动驾驶大模型。这些真实数据能让模型更快识别特殊路况、优化决策逻辑,进而推动技术从L2+向更高阶的L3、L4级别突破。这种“普及-数据积累-技术完善-再普及”的正向循环,是低价车和豪华车都无法实现的。
目前,多家车企已瞄准这一黄金区间。据《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10万-30万元车型中,搭载L2+级辅助驾驶的车型占比已达35%,较2023年提升18个百分点。这一趋势不仅让更多普通消费者享受到技术红利,更在为自动驾驶的全面落地筑牢基础。
未来,自动驾驶的竞争核心或许不再是单一车型的硬件堆砌,而是能否在主流价格区间形成技术普及与数据迭代的良性循环。10万-30万元车型的突围,正在为自动驾驶从“小众尝适合今日头条传播的标题和摘要吗?
需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区间车什么意思(想要快速普及自动驾驶)》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