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张颖老师的专著《存在主义时代的理论与艺术》,对存在主义思想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本书将20世纪30-60年代命名为存在主义的时代,起点是1933年,因战争等时代因素促发了关于“偶然性”,“非理性”,“虚无”等概念的反思。后来加缪、梅洛-庞蒂、贾科梅蒂在20世纪60年代相继去世,存在主义的全盛时期很快宣告结束。
存在主义击败“超现实主义等流派”,后来托多罗夫参与的结构主义思潮兴起。“结构主义的方法恰好克服了此前哲学过度膨胀的主观性,以此送别了存在主义时代。”
(一)对苦难的思考
影响存在主义发展的主要人物,如梅洛-庞蒂、波伏瓦、加缪、萨特等人都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经历了很多困难。如加缪还是婴儿时,他父亲就远赴法国战场,他随母亲移居到阿尔及利亚贫民区的外祖母家,后面他父亲牺牲。梅洛-庞蒂的父亲也不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亡。萨特亡于一战之前,波伏瓦也因战争品尝贫困的滋味。这些人物无论在血缘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努力摆脱旧传统,思考新的问题,否定所谓正统、标准、统一的“道理”。另外,梅洛-庞蒂、波伏瓦、萨特都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同学,他们不愿意接受当时主流的新康德主义思想,而是更喜欢德国现象学。“他们在精神脉络上的这种断裂和创新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对存在主义思想的误解
根据张颖老师的理解,(1)存在主义思想不是非理性主义。(2)存在主义思想不是主观主义。(3)存在主义思想不是虚无主义或怀疑主义。(4)存在主义既有哲学理解的层面,也有“具体性,即视为发生于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定事件。”(5)存在主义既是艺术的理论,也是理论的艺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关于存在主义的初步理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