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
日历刚翻过白露,窗外的风就悄悄换了性子。
先前裹挟着暑气的热风,如今掠过皮肤时带了丝凉润。
南方墙角的青苔慢慢收了潮气,连傍晚晾在阳台的衬衫也少了往日的黏腻。
夏秋换季的信号,总藏在这些细碎的生活褶皱里。
只是这“半冷半暖”的时节最是磨人。
白天晒得人发燥,傍晚风一吹又觉凉。
喉咙常像蒙了层博傻,喝凉水总觉瘆得慌,喝冰饮更是容易闹肚子。
老茶人常说“换季喝对茶,少往药房跑”。
比起盲目进补,不如煮一壶温润的热茶。
让茶汤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既解了秋燥,又暖了身子。
精心挑出了三款最合时宜的,陪你安稳度过这段“冷热过渡期”。
《2》
一、陈年白茶。
懂茶的人都知道,九十月的天,是一年里最“尴尬”的过渡季。
夏天的余热没散尽,秋天的寒气已冒头。
人体像被架在“燥”与“凉”之间,稍不注意就口干鼻燥。
而2023年的秋寿眉《迎秋》,恰好也是白茶里的“过渡款”。
存了两年,褪去了新茶的青涩,又没到老茶的厚重。
茶汤里满是温柔的“过渡感”,喝着最是熨帖。
上周陪邻居喝茶,她说换季时觉得天气很燥。
我给她泡了一泡《迎秋》,立马就舒服了不少。
“这茶喝着不冲,咽下去喉咙里润润的,像含了片薄荷叶,却又不凉。”
其实这就是陈白茶的妙处。
两年的存放让茶多酚慢慢转化,茶汤里多了些果胶般的绵柔感。
入口是清甜的枣香,咽下去后喉咙里的燥意像被温水化开,呼吸也会顺畅不少。
而且这个时节喝陈白茶,还有个旁人少提的好处。
秋天气温忽高忽低,很多人容易贪凉喝冰饮。
陈白茶性温,既能补水解燥,又不会像新茶那样刺激肠胃。
这就是老茶人常说的“顺时饮茶”,茶性跟着时节走,身体自然舒服。
《3》
二,秋白茶。
“春饮花茶夏饮绿,秋品白茶冬品红。”
老辈传下的饮茶口诀,藏着最朴素的养生道理。
秋天的白茶,尤其是秋分前后采的寿眉。
就像秋天的柿子一样,都是应季而生的宝贝,喝着最对时令。
案头的2018年秋分饼,《寒烟翠》就是当年秋分时采的鲜叶。
压饼存了五年,如今拆开还能闻到明显的竹叶香。
很多人不知道,秋寿眉比春寿眉更耐泡,营养也更足。
春天的茶树忙着抽芽,养分都在嫩芽上。
到了秋天,茶叶慢慢沉淀,养分都储存在叶片和枝梗里。
所以秋寿眉的茶汤更醇厚,枣香药香也更明显。
其实喝应季白茶,喝的就是那份“应时应景”的舒服。
秋天的午后,阳光斜斜的照进茶室。
泡一壶《寒烟翠》,看着茶叶在盖碗里舒展。
秋寿眉的叶片比春寿眉大,叶脉清晰。
带着褐色的茶梗,像极了秋天里泛黄的柳叶。
第一泡喝的是清甜,第二泡开始出枣香,第三泡开始有淡淡药香......
若是家里来客人泡一壶,聊天喝茶。
窗外的风再凉,心里也是暖的,这就是换季茶的魅力。
《4》
三,正岩茶。
白露过后,武夷山的岩茶就到了最香的时候。
老茶人常说“岩茶上市,秋燥退散”。
尤其是正岩产区的大红袍,带着武夷山岩石的“岩韵”。
喝着既能润喉,又能驱散秋天的寒气,是换季时的“暖身茶”。
最近常喝的2025正岩大红袍《桂花仙》,就是中秋节后刚上市的新茶。
拆开包装,一股浓郁的桂花香就飘了出来。
那是岩茶和秋天的桂花“撞”出来的香,闻着就舒服。
正岩岩茶的妙处,在于它的“活甘清香”。
“活”是茶汤入口的鲜活感,“甘”是回甘,“清”是香气清爽,“香”是岩韵里的花果香。
《桂花仙》这款茶,焙火度适中,不浓不淡,刚好适合秋天喝。
上周感冒初愈,喉咙还有点痒,泡了一泡《桂花仙》。
茶汤入口是醇厚的焦糖香,咽下去后,喉咙里像被温水裹住。
痒意慢慢消失,连呼吸都觉得通畅了。
这就是岩茶的“润身”效果。
它不像白茶那样温和,却多了份“驱散”的力量。
能把秋天的燥气、寒气慢慢赶出去。
若是晚上觉得有点凉,泡一泡《桂花仙》,喝两杯,
身子慢慢暖起来,睡觉也更安稳,这就是老茶人常说的“茶能顺气”。
岩茶的“刚”刚好能中和秋天的“燥”,让身体在冷热之间找到平衡。
《5》
古人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喝茶也是一样。
夏秋换季,不用刻意追求名贵的茶。
选一款适合自己、顺应时节的茶。
泡上一杯,慢慢喝,就是最舒服的养生。
三款茶都藏着同一个道理:喝茶不是为了讲究,而是为了舒服。
这个秋天,不妨泡上一壶茶,
坐在窗边,看着落叶,喝着茶汤。
在这半冷半暖的时节里,一杯热茶,就是最好的陪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秋季一般喝什么茶(夏秋换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