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房”不履行婚礼,才没有仪式。古代客家民俗完婚称“小登科”。由于讨老婆之吉日良辰,都是旭日东升的时分,鸣放礼炮3响,是用一种生铁铸成火铳,装黑硝点引线的地炮,俗话中“放铳”。紧按着鞭炮高升震天响,锣鼓唢呐齐凑鸣,其热闹之场面,喜堂之华丽,新郎公头戴绒帽插金花,身着绸缎长衫马褂,肩攀红绸带,脚蹬统靴套裤管,少年英俊好不神气,真有点“登科”之气派。辰时初刻曦阳光照,新郎公在喜堂正中、在乐奏声中行“打鼓剃头”之风俗。上午以热情洋溢、喜气盈盈的迎宾曲,欢迎前来“道喜”的亲朋。中午设宴请堂客,晚上设宴男客谓之喝“闹房酒”。客家民俗新娘进入洞房,由新郎亲手掀开红罗帕,众亲友一拥而入洞房争着观看新娘子的芳容,可是,伴娘牵着新娘子很快就拉开新床侧旁的悬帐,俗话叫“门帘”,走入放“子孙桶”的角落,端坐在肥桶盖上,不能随便走动,因洞房有宾客往来观看新人间的,有食花生的人,坐的坐,站的站,说话声,欢笑声十分热闹。新娘“坐帐”的时间越久越好,“坐帐”又称“坐床”是新婚夫妇在婚礼完毕,进入洞房后的一种风俗,也是古代婚仪中的一项。《东京梦华录》记载;“新妇入门之后,坐于一室内,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说的就是这一风俗”。可见“坐肥桶角”之俗也是宋朝以前就有了的,客家民俗也有新郎、新娘一起坐于床沿,男左女右。俗话说:新人好当,坐帐难熬。这一习俗已被废除。“闹房”是在晚宴开始后,以阿姐大细姑去邀集往下的堂客,邻居婆娓们等大人小孩拥挤在“洞房花烛”新人间,小孩上新婚床上打滚,老大人在新人床上睡一下,眠一眠,客家传统说法“睡了新人床,不会腰骨痛”。也有人要新娘子唱民间小调,要新郎公抱新娘子去咬高挂着的鲜花、绣球、红包,背新娘子过板凳;要求新娘给新郎捶背、抓痒、摸袋子搜香烟,找火柴点火给新郎公抽烟等等,闹得新娘子忍不住大笑一阵又一阵。客家民俗闹房越闹越发,闹的新娘、新郎无可奈何,一一依从。为了要让洞房里的闹房宾客引出来,主家人提着半袋的花生在东方门前高唤“发新人果子啦”。大家争先恐后蜂拥而出,新郎公立即关上洞房门,男左女右排坐在银烛台前饮交杯酒,俗话叫“独食鸡娈”哩(小母鸡一斤上下蒸桂圆肉、红枣、冲点米酒红蛋)。正在你追我赶抢花生时,有人在洞房四周找着缝隙,观看洞房里新郎新娘饮交杯酒。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首创这个风俗的用意,是以性教育为出发的”,这个解释倒也有其一定道理的,因为古代包办婚姻,都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两个陌生男女用一个红线一系,便成了夫妻,要他(她)们担负生男育女的责任,这无论如何总还是不行的。所以古代借闹洞房而做出许多男女之间的事来,给新郎新娘以一些启蒙,都是让新郎、新娘有个熟悉、无拘束的过程,放松了各自戒备的心理,又通过动作、言谈,使他们知道怎么去做。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新婚之夜厅堂上喝酒声热闹的很,洞房里冷冷清清,所以闹房是为了驱散邪气。无论是速成性教育还是驱邪气,这些都是远古过去的事。现在闹房尽管形式上还是过去的老一套,无非是亲戚朋友借此相聚,为新婚之夜热闹热闹,增加喜庆气氛而已。一千多年来,其俗亦无大改变,主要原因就是“求子”的意愿是共同的。这时闹房的人出去抢花生,由于这么一拥一抢,使那些本来安静的坐在吹鼓手旁边细听管弦唢呐的人和一些久不相见而诉说离情的人以及筳席上一些喝酒的人都来参加你追我赶,从上厅到下厅,三厅追后楼的人闹房抢花生之最高潮。终因人多势众,只好把装花生的袋传给你,又传给他,传来传去形成迁回战,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把袋中的花生用力抛向天空而散落满地,追逐才停下来,不论男女老幼,所有人全部都蹲在地上去抢花生吃。
“闹新房”一俗自两汉历两晋至唐宋,越兴越盛,花样也越来越多。文史之中多有记载,自唐宋而下,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也。近现代的各种闹房习俗,便是历史闹房习俗的集成,方式之奇,形式之多,戏谑之甚,足可全面了解“闹房”之风俗了。在旧时婚姻中,由于新郎与新娘在洞房之前素不相识,故洞房之夜变成了男女之间相识之后的第一良霄。洞房花烛夜成为新婚夫妇既神秘、又向往的时刻。洞房之中,新婚夫妇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行“合卺”之礼,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仪礼。自古至今,一向为新婚夫妇所重视。“合卺”是怎样的礼仪,郑玄、阮谌的《三礼图》说:“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可知,“合卺”原来是将匏瓜一剖为二,成为两只匏爵,并用此可以盛酒。这象征着夫妻原位二体,通过婚礼把二体合一。可谓“分之为二,合之为一”。清人张梦元《原起汇抄》中说:“婚礼合卺同用匏谓之卺,今做卺。用卺有二义,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饮,喻夫妇当同辛苦也”。这又进一步阐述了“合卺”的意义。新婚之夜行“合卺”之礼,无非是要夫妻能今后同甘共苦,结琴瑟之好,百年好合其意义是相当积极的。“合卺”之礼后来是用“交杯酒”来代替了。这大概是唐宋以后的事。什么原因改为喝交杯酒,但同匏的取得发生困难有一定关系。以普通的酒杯,用彩结连之,互敬一杯,其实际意义还是相似的。所以自唐宋以后,凡行“合卺”之礼的,均已饮交杯酒而代替之,并作为新婚夫妇一起生活的起点。洞房之中,除了行“合卺”之礼外,客家民俗中还自然出一些独特的风俗,为洞房花烛夜增添了不少色彩。当新郎、新娘互饮交杯酒,在台前对坐着食“鸡娈哩”的时候,洞房外面闹房的人们争着门宅、隔板的缝隙窥看洞房里面排排坐的新郎敬新娘的酒;新娘夹东西给新郎吃,还有相互谦让,尊敬如宾的精彩“镜头”。有的人因争不到缝隙来观看,就用铅笔刀子或见到在屏扇、隔板上挖一个个小洞来观看。洞房中每一个动作窥看者都异口同声高唤出来,没有观看的人急的团团转,只好站在那里听了吧!争看声、高唤声汇集在一起,真是热闹非常。由于洞房花烛不能熄灯,所以灯火通明到通宵达旦。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后,极可能因新娘不会喝酒之缘故,陪新郎坐了片刻,先上床睡下时,蚊帐门便徐徐掀开,新郎的叫唤声,且坐了起来。经新郎公仔细的检查发现有闹房的人事先把白色线系在蚊帐门上而牵出新房外边,才有许多精彩节目观看。由于新郎新娘的共同努力把系在帐子上的丝线解除,又把许多门宅缝隙和被挖的小孔用布或衣服把它遮住后,再去找回被藏在洞房中难以找到的地方藏的如枕头、床毯、床巾等。闹房的人群也闹够了,真可谓更深人静,此时此刻才是新娘新郎的天地……
“闹房”之俗并非婚礼,连“合卺”一俗也不再六礼之中。但从上面所述的一些客家民俗来看,“闹房”有其进一步确立夫妻之感情和夫妻间应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及增加洞房之乐的喜庆气氛。(郭晓红 温云远)
编辑:钟毅康 编审:吴祯德
来源:上杭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坐床是啥意思(上杭客家传统民俗婚姻风俗之闹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