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诸多的兴趣爱好里,汉字可算其一,是的,我喜爱汉字、关注解读汉字,带给我心流,浸润神思、滋养心田。
喜爱汉字,源于汉字的久远博大,是老祖宗赋予的智慧结晶,其中有美好、有文化、有哲理,此中深意,妙不可言!
我有关注解读汉字的喜好,汉字的造字原理有六法,这早在东汉时期的许慎就已经概括归纳。象形法是文字早期的初始模样,会意法和形声法是发展,常用的方法也是这三种。象形文字是早期文明的象征,此结论不知是否准确,我是这么理解的。人类在远古时期使用象形文字的地区和国家都是古老文明的先发地,如: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中美洲玛雅、古印度,而如今,现在也只有中国仍在传承和使用象形特点的文字,所以,汉字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
说到汉字美好是因为首先字里有画,当看到“日、月、山、水”这类象形字时,我会产生自然事物的描摹意象,联想到古人发自最朴素的观察视角付以形象直观的创造,如同是我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沟通桥梁。其次是字里有哲理,每每从汉字中我总能够汲取道理,犹如顿悟,常学常新,喜悦于心。这类赋能的字主要来自于会意字,会意字在常用汉字里占20%左右,可以说量比不小,字字可耐寻味。人们通常都容易理解一些清晰明了的会意字,如:休、明、众、尘、信、劣、掰、舒、患、忙、氽(tǔn)、凼(dàng)。
另外如:乱、聒、憩、謹、讓、譶(ta)等字,可以看到都带“口”、“舌”部首的都和说话有关,看来说话是学问是修行,妄语和两舌恶口或喋喋不休自古都讨人嫌呵!繁体字“寧”的本义更是“在屋中用礼器祭祀,祈求内心安宁”,而在世俗化里常理解为有房有钱有人有心就可以安宁,如此解读也能够异曲同工,还有“福”字也有类似,虽稍有偏离本意却也符合大众的理解,概略举例是不是已感受到其中寓意深远又妙趣横生!
汉字读出来是汉语,是华夏母语,读出来字正腔圆,饱含韵律。写出来端庄方正,笔墨意趣。是国粹之首的瑰宝;组合起来可成诗词文章,可喻美喻理光耀千古。这都归功于“字”的本身就富含智慧至理。
对于有共同部首的字有不同的释义,我关注过“专、转、传”三字,在对给予人的启示角度有个人的理解。
专字,作为一个部首,是会意兼形声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原形本意表示用手纺线,在我眼中觉得更像是一尊跪射俑。引申义从动作具象到抽象概念的延伸,形容专心、专注,也可表示专权、专利和专门、特定等意。
人生海海,大成寥寥。无论身处哪个行业角色,是否功成名就还是各得其所,难能可贵的品质是专心、专注。俗语“百会不如一精”,精通某一技能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有个概念是“一万小时定律”,是指人在某领域想要达到高超水平,即使方法正确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功夫。《卖油翁》里有句话是“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现在也成为网络词梗。有些人做事学习没有毅力,常画“饼”入“坑”快,可畏难却步出“坑”也快,蹉跎了光阴只能自叹庸碌无为。许多各遂其志的人都是一生在做一件事,“专”字喻人矢志不移、锲而不舍。
“转”字于人多有转换、转变之意。个人在主观上转换、转变也是多有裨益的,老话“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体现变则通。现实社会发展中也常有体制改革或模式转换,是以顺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时代在变,技能需要迭代;需求在变,学习必须跨界;机会在变,储备不可或缺——唯有主动进化,才能掌握人生主动权。相对于“专”,转字更体现“君子不拘于器”。不被局限或束缚,而是超越、全面和变通、顺应,“转”字喻人以广阔的格局与适应的智慧。
“传”字于人多有传承、传记之意,只有薪火相传才能延续进步发展,才能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接力向前。一个人的“专”就是传,是关于他的传说传记,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是人师之至高典范。
汉字,功用强大,就汉字而言,其专于表达、转于延伸、传承不朽,可谓是三层次第境界。一点一横里藏着日月山川,一撇一捺间凝着千年智慧——“孝”是子女承托父母,“信”是言行合一,一个字就是一段文化密码。生于华夏,享有汉字母语的滋养浸润,何其幸甚!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专加偏旁组词有哪些(遐想汉字专转传的会意赋能)》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