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神话当中所谓的“劫”到底是什么意思?
“劫”字的最早明确出处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左传》。
《左传·庄公八年》:“遇贼于门,劫而束之”,
最初指以武力胁迫并捆绑
到了战国,随着儒学发展,给他赋予哲学内涵
《荀子·解蔽》: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
将“劫”抽象化,从物理胁迫扩展到精神层面。
而历劫然后获得增益的思想则来源于《孟子·告子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随着时间的发展佛教开始进入,又给劫赋予了新的含义!
“劫”在印度宗教哲学中关于极长时间的术语,梵语为"Kalpa"(劫波),巴利语为"kappa",原意为极久远的时间单位,后来被中国的道教借鉴和发展。
在佛教中: 一个“劫”代表宇宙从生成、住留、坏灭到空无的一个完整循环周期。可以把它想象成宇宙的一次“呼吸”。
成劫: 世界形成的时期。住劫: 世界稳定、众生居住的时期。坏劫: 世界开始毁坏(如火、水、风三灾),走向灭亡的时期。空劫: 世界彻底空无,等待下一次生成的时期。比喻: 佛经里常用比喻来形容“劫”的长短。比如,有一座长、宽、高各40里的巨石,每隔一百年用天人的轻纱拂拭一次,直到将巨石磨尽,所经历的时间才只是一“劫”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见,“劫”几乎是凡人无法想象的永恒。
然后道教中也开始把“劫”这个概念吸收了,同样表示极长的时间单位,并与宇宙的运转变迁、神仙的纪年相联系。比如“万劫”一词,常用来形容修行岁月的艰辛而又久远。
看早期道教的思想更类似于夺天地造化,所以会有天地人劫的说法。或者说在古代作为精英传承的修行体系,理论发展速度不如佛教快,后期为了赶超,参考后发现还能这样,这个操作好。相当于把天地人三劫的这种大考,分散到日常中变成小考,降低突破境界的难度。当然,作为偏向命修的道路,三灾这种,随着时间堆积bug出现的考验依然跑不掉。在修行中因为性功不达标,造成命功有偏差,随时间积累造成功法系统性崩溃形成雷火风的考验。都是身体能量精神积累的bug太多,精气神不协调,造成身体能量精神把控不住,爆走。七十二变之类的更类似刷机和退版本。
个人感觉,在地仙境界五百年一次的雷火风三灾,渡个一万遍,次次不落下,还能活蹦乱跳,比那些神形合一不用渡三灾的神仙还要牛逼。
总结所以,古典神话中的“劫”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从时间上看,它是衡量宇宙生灭的巨尺。从事件上看,它是周期性的巨大灾难或个体命运的严峻考验。从哲学上看,它体现了循环、因果、以及通过磨难实现超越的东方智慧。#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神话#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渡劫是什么意思(古典神话当中所谓的劫到底是什么意思渡劫原来是哲学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