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份来自幼儿园的温暖邀约
今天参加了二宝幼儿园的家长会,园长带来的主题《有效沟通,做智慧的父母》,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心中许多关于教育的迷思。走出会场时,我心中充满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一份深深的感动与感谢。
感谢园长和老师们,你们展现的不仅仅是教育的专业,更是对每个孩子细枝末节的深切关怀。这次家长会,于我而言,不是一次单向的“授课”,而是一次真诚的“对话”,它照见了我作为家长的许多不足,也为我点亮了前行的路。
这也正是我坚持记录与大宝对话的初衷——我希望通过有效的沟通,不止于解决问题,更能触及孩子的思考,陪伴他认知这个世界。而今天园长的分享,让我这套模糊的理念,有了清晰可见的路径。
第一课:守护好奇——当孩子面对蚯蚓时,我们伸出的,是鼓励的手,还是无形的“网”?
园长分享了一个关于“雨后蚯蚓”的故事,画面感极强,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晨光中,孩子们入园晨检。园长没有放过这个绝佳的教育契机,她提着装满雨后蚯蚓的小桶,温柔地蹲下来,询问每一个孩子:“要不要摸一下?”回应她的,大多是孩子们的犹豫和闪躲,最终,只有3个小勇士伸出了他们的手。
这个结果,在园长的心里荡开了涟漪。她没有简单地归因为“孩子胆小”,而是带着这个问题,提着桶在园区里继续“探险”。果然,当一群中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时看到蚯蚓,他们立刻欢呼着围了上来,小眼睛里闪烁着光。这一次,主动伸手触摸的孩子多了,紧接着,一连串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冒了出来:“园长,蚯蚓有眼睛吗?”“它怎么走路呢?”园长被问住了,她欣喜而诚实地回答:“呀,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我们一起去查资料好吗?”
我的触动与启发:园长的用心,在于她没有停留在“展示”的层面,而是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她在思考:晨检时的那份迟疑,有多少是源于我们成人世界无形中的规训?是不是我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脏”、“可怕”的神情,像一张无形的网,悄悄罩住了孩子探索的天性?而中班孩子的表现证明:唯有亲手触摸(实践),才能真正激发追问(思考)。 家长的引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守护那份伸手去摸的勇气。园长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知识本身不重要,守护那份伸手去摸的勇气、并陪伴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教育最珍贵的部分。
第二课:放手成长——一个水杯的“寻宝之旅”,教会孩子的远不止是认杯子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观察与独立能力,园长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将孩子们的水杯架移到了户外。
很快,一位小班的小朋友迷失在花花绿绿的水杯海洋里,不知所措。园长静静地观察着,她没有代替他寻找,也没有简单地指个方向,而是开启了一场精彩的“引导式寻宝”。
她走过去,轻声问:“你是几班的呀?”—— 这是一个具体、孩子能回答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块敲门砖。孩子说出“小一班”后,园长便带他走到贴有“小一班”标签的架子前,将茫茫大海缩小成一个池塘。接着,她给出第二个引导:“你的水杯是什么颜色的?”孩子找到了特征:“蓝色的。”然而,挑战升级——架子上有好几个蓝色杯子,其中两个尤为相似。园长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牵起他的手说:“走,我们一起去问问老师,也问问小伙伴们。”最终,通过小伙伴的辨认和排除法,那个“圆口的蓝色水杯”终于回到了小主人手里。
园长说,经历了这个过程,这个孩子一定会记住自己的水杯,也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解决问题。我们总是急于帮孩子扫清障碍,却不知正是这些“障碍”,构成了他们成长的阶梯。
我的触动与启发:园长说:“父母的代办,会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 这句话像锤子一样敲在我心上。我们总是心急,看不得孩子犯错、找不到,总想一步到位替他解决。却不知,我们替他省去的“麻烦”,正是他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宝贵阶梯。园长的耐心,恰恰反衬出我们作为家长的急躁。 她教会我,爱孩子,有时候需要的是“慢下来”的智慧和“放开手”的勇气。
第三课:有效沟通——当孩子内心“超级纠结”时,我们是旁观者,还是“神助攻”?
园长分享了一篇她记录的观察笔记《超级纠结的内心》,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想玩别人玩具却不敢开口的男孩——GG。
“园长妈妈,我想玩正正的玩具。”“那你可以自己去和他说说呀。”“怎么说呢?”“你可以轻轻拍拍他的肩膀,问:‘我可以玩玩你的玩具吗?’”在园长的多次鼓动下,GG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却遭到了拒绝。他沮丧地回来,甚至为对方的拒绝找了个“声音太小”的理由。园长没有批评,也没有放弃,而是继续鼓励他换种方式再去试试。我们看到GG在乐乐身边徘徊,内心经历着巨大的挣扎。当他发现玩具到了小红手里,感觉希望重燃时,园长再次给予他支持,并给出了更具体的策略:“你可以拿你的积木和他换一下,你觉得呢?”最终,GG拿着自己的玩具,在园长的陪伴和鼓励下,完成了这次艰难的社交挑战,如愿以偿。
我的触动与启发:园长在这里扮演的不是一个命令者,而是一个搭建“脚手架”的工程师。她没有推他,而是在他每一次退缩时,都为他加固一层台阶。她分享的“十大沟通方法”和“我句式/你句式”,就是这套脚手架的工具箱。尤其是“我句式”——“我感到焦虑,是因为……,我希望……”——这不仅是与孩子的沟通法宝,更是我们与家人,尤其是与爸爸们沟通的桥梁。 整场家长会,台下多是妈妈和老人。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不必做无所不能的超人,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脆弱和需要,邀请爸爸们更多地参与进来,家庭这艘船才能航行得更稳。
写在最后:
这次家长会,让我看到了一所幼儿园的教育深度。园长和老师们在用灵魂做教育,她们观察、思考、实践,并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作为家长,我深感幸运,也备受鼓舞。教育之路,道阻且长,但有这样用心的引路人,有身边那个不断给我启发的小小身影,我充满了力量。
这次家长会,于我而言是一次疗愈,也是一次充电。它让我更加坚定:记录与孩子的对话,用心去实践这些沟通智慧,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也想把园长的这句话送给所有爸爸妈妈:“用交流、信任的思想去看待与孩子的交流。” 这就像那个“打开拳头”的游戏,我们无法用武力或命令让孩子敞开心扉,唯有通过有趣的引导、真诚的交流和全然的信任,他们才会自愿地、快乐地向我们展开他们的世界。
希望我的记录和分享,能给你带来一丝启发。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感谢园长的话语简短(一场家长会)》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