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周末睡懒觉,常被父母呵斥“都日上三竿了还不起?”,可见“日上三竿”形容的是时候不早了。
那这个“三竿”指的是什么?“日上三竿”说的又是几点钟呢?
古时候,人们没有电子时钟,经常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竿”正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
早在西周时期,民间就掌握了“立竿测影”的方法。
所谓“立竿测影”,就是在地面上竖一根均匀笔直的木竿,每当清晨太阳升起后,竿影便会随着太阳高度变化而逐渐缩短,正午时分影子最短,午后又慢慢变长。
比如传说中周公旦发明的圭表,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读取时间。
而南朝梁沈约编撰的《南齐书・天文志》记载,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的一次天象:“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
有人认为,这里的“高三竿”并非指三根竿子重叠而来的高度,而是指太阳升高到让竿影缩短为三倍竿长时的状态。
至于对应的时间,由于地球倾角与公转,竿影长度随季节与纬度变化。
以中原地区为例,春秋分时节,日出后竿影缩短速度最快,“三竿”之时约在早晨7点半至8点。而到了冬至,太阳斜射,“三竿”可能延迟至8点半左右。
这个推算也能在其他古籍中得到印证,像明代程大位编撰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里,使用“红日三竿”来代表卯时与辰时交替的时刻。
虽然这个时间放到现在也不算太晚,毕竟大多数人早上九点才上班呢,七八点起床完全来得及。
可古代老百姓多在卯时的5点到7点左右起床劳作,至辰时,人们都开始了上午的农活,若到“日过三竿”才起身,确实已错过早间劳作的黄金时间,难怪会被认为在睡懒觉。
不过,也有人认为,古代的“一竿”为一丈,按汉代一丈2.3米来计算,三竿则为6.9米,意思是标杆影子长度大约6.9米左右。
像晚晴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有“直至日高三丈,方才起身”的情节。可由于不知古代标杆的长度,因此具体指几点钟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还有人认为“三竿”与古代的计时器“日晷”有关。
日晷也是利用“立竿测影”的原理来获取时间的,通过位于晷面中心的晷针,在太阳光下移动的距离来判断所处的时辰。
一天十二个时辰,人们将晷面划分为了十二个刻度,晷针的影子在晷面移动一个刻度称之为“一竿”。
因此,“日出既有影”的卯时称之为“一竿”,“三竿”则是晷针的影子在晷面移动两个刻度,也就来到了巳时,对应如今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别说在古代,这个时间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夜猫子作息时间,当然被认为是睡懒觉了!
来源:“有趣冷知识”
作者:佳遇秋杨
编辑:马京京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下午指的是几点(日上三竿到底指的是几点钟)》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