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潮新闻
在浙江衢州龙游罗家乡罗家村,常有这样一幅画面:郑培发弓着背,双手稳稳攥紧妻子缪夏菊,陪着她一步一挪地在院子里走。
60岁的缪夏菊一头白发,左腿每抬一次都带着轻颤,一点点跟上73岁丈夫郑培发的节奏。这一幕,在这个农家小院里,已重复了15年、5000多个日夜。
郑培发稳稳攥紧妻子缪夏菊,陪着她在院子里挪步。图源:龙游传媒。
“有天她跟我打招呼,我才知道她能说话了。”隔壁邻居王利华感慨说,“郑培发这些年,真没白熬。”
15年前,时年45岁的缪夏菊经营着一家农家乐,还是个风尘仆仆的人。头发虽因遗传早早染白,却仍笑着端菜、收拾餐桌,客人多的时候,她也会在灶台和饭桌间来回跑。
直到2010年10月的那天,她突然中风栽倒,紧急被急救车送去医院。
“医生把我和孩子叫进办公室,说‘你爱人希望太小,放弃吧’。”郑培发说起那天,声音还带着发紧的颤意,“还说最好结果是植物人。”
儿子急得红了眼,郑培发却攥住他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只要她还有一口气,我就不放弃。就算以后去要饭,也得先把她喂饱。”
手术后的两个月,郑培发成了医院楼梯间的“常客”。重症监护室外没地方住,他就蜷在楼梯转角的平台上,冬天裹着薄被抵寒风,夜里冻得缩成一团。
尽管恢复了语言表达能力,缪夏菊的行走仍受限,郑培发坚持帮助她康复训练。图源:龙游传媒
缪夏菊醒后,连基本的表达和行动都成了奢望。半边身子像灌了铅,被劝说“能保住命就不错了”。“之前发生的事,我全忘了,醒来后以为是在家附近的卫生院。”
之后,郑培发干脆把农活、杂事全扔下,成了她的“全职护工”。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饭,帮助妻子洗漱、耐心喂饭。
康复训练是一场漫长又艰难的硬仗。郑培发找了根粗绳子,轻轻捆在缪夏菊的腿上,一边慢慢地拽着绳子往上提,一边用另一只手托住她,也按摩帮助她康复,只为了让她早日能动起来。
郑培发为老伴切水果。图源:龙游传媒。
那些年,缪夏菊没法说话,郑培发成了她的“专属翻译”。她想拿纸巾,嘴巴轻轻动一下,他就赶紧递过去;她觉得疼,皱皱眉,他就放慢翻身的速度;她想晒太阳,眼睛往门口瞟,他就推着轮椅,慢慢把她挪到院子里。
“她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我都懂。”郑培发说。
直到去年,这个家终于盼来光的日子。孩子帮着联系好医院,带他们去做关键的喉管手术。
术后,缪夏菊看着郑培发,突然开口说了句:“你不该把我救起来,这样太受罪了。”
郑培发愣了两秒,眼泪猛地掉下来,内心是止不住地开心。
看着日子一天天变得更好,郑培发抑不住地笑了。图源:龙游传媒
14年了,他终于又听见妻子的声音,哪怕是句“埋怨”,也甜得让他心头发颤。
如今,老泥瓦房在孩子的帮衬下翻新了,敞亮的客厅里摆着康复架,缪夏菊能扶着架子练一会儿站立。缪夏菊说话流利,两人像从前那样坐在桌前聊家常。
郑培发总说自己没做啥大事,不过是“守着她,等她好”,“这是我应该做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缪夏菊能自己走路:“等她能走起来,我就真放心了。”
听到老伴这么说,缪夏菊哽咽了,“辛苦了,这么多年。”
日子还在一天天过,康复训练、精心照料,没有一天间断。但郑培发知道,只要他还在,缪夏菊就有依靠;只要两人在一起,再难的日子也能熬出甜。
他们就像无数普通人的爱情——把爱融入日子里,把日子过在相守里,平凡,却足够动人。
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龙游传媒记者 叶奕喧 何群飞 维嘉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歌曲我希望在你的爱情里完整歌词(妻子曾被断言植物人浙江男子护妻15年只要有口气)》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