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长风破浪是什么意思(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课文全解)

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长风破浪是什么意思(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课文全解)

苌慕梅 2025-10-16 教程 3 次浏览 0个评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课文全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课文全解

《行路难》: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之际。此前,他应召入京,满怀济世之志,却仅得翰林供奉闲职,终遭权贵排挤。离京时,友人设宴饯行,李白深感仕途险恶,愤懑难平,遂以乐府旧题《行路难》抒怀。诗歌以“行路难”为核心意象,通过“停杯拔剑”“冰塞雪满”等场景,揭露现实困境与理想幻灭的尖锐矛盾。然而李白并未沉溺于颓丧,而是借吕尚、伊尹之典自勉,最终以“长风破浪”的壮语宣告对未来的信念,展现盛唐士人百折不挠的豪迈气概。全诗跌宕起伏,将苦闷、彷徨与昂扬斗志熔于一炉,彰显了李白诗歌“豪中见悲,悲中见壮”的独特风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途经扬州时与白居易相逢。此时,刘禹锡已历经23年的贬谪生涯,从“永贞革新”失败后的意气风发,到辗转巴楚之地的沉浮漂泊,岁月磨砺了他的锋芒,却未消磨他的斗志。席间,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感叹其命运多舛,刘禹锡遂以此诗酬答。这首诗既是对自身坎坷际遇的深沉回顾,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诗中,“巴山楚水凄凉地”道尽贬谪之痛,“沉舟侧畔千帆过”则超越个人苦难,展现新旧更替、生生不息的生命境界。全诗情感跌宕,由愤懑怅惘转向豁达昂扬,最终以“暂凭杯酒长精神”作结,彰显了刘禹锡坚韧乐观的精神品格。此诗不仅是诗人与命运的对话,更以其隽永的哲理和豪迈的气度,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经典。

《水调歌头》:当苏轼在丙辰年(1076)那个中秋之夜写下"明月几时有"时,他正经历着人生最深刻的放逐。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政治理想的破灭、人生境遇的陡转,使他在这个团圆之夜面对着明月,产生了超越时空的思考。词作开篇即以"把酒问青天"的豪迈姿态,将个人的困惑提升为人类共同的哲学追问:关于永恒与短暂、圆满与缺憾、人世与超脱。苏轼没有停留在对月伤怀的浅层抒情,而是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辩证智慧,完成了对人生困境的精神超越。这首词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捕捉到了人类面对宇宙洪荒时那份永恒的怅惘与达观。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代表作有《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有《刘梦得文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课文解析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开篇以极为夸张的修辞手法领起全诗,写出了朋友为诗人设宴饯行的富丽场景,反衬下文“不能食”的压抑。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箸:筷子。

四顾:四下看。顾,看。

茫然:惘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情绪陡转:面对盛宴却放下酒杯筷子,拔剑四望而内心迷惘。 “茫然”体现理想受挫的彷徨,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之句,强化愤懑。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塞:堵住,堵塞(sè)。

以自然艰险喻仕途困境:想渡黄河却被冰封,想登太行却逢大雪。手法:象征(“冰塞川”“雪满山”暗指政治阻碍),对仗工整,突出举步维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暗用两个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在失望中借历史人物寄托希望,矛盾心理跃然纸上。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歧路:岔路。

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安,哪里。

直抒胸臆:连呼“行路难”,痛陈人生多歧路的迷茫。短促重复的呼告,强化悲愤与焦虑,将情绪推向高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què)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会:终将。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结尾陡然振起,展现倔强自信。此句成为千古名句,象征冲破困境的豪情。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尽管深感“行路难”,但始终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彰显盛唐文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此诗不仅是李白个人心路的写照,更激励了后世无数逆境中的人们,其精神力量历久弥新。

酬乐天(白居易)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巴山楚水:诗人曾被贬夔(kuí)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二十二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洛阳,所以说“二十三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开篇点明自己被贬谪的漫长岁月。"巴山楚水"泛指贬谪之地(刘禹锡曾先后贬至朗州、连州、夔州等地),"凄凉"二字渲染悲凉氛围。"二十三年"突出时间之久,"弃置身"暗含被朝廷抛弃的愤懑与无奈。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

翻似:反而好像。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昉(fǎng)《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柯,斧柄。

运用典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 借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以怀念已故友人(如柳宗元等)。 用王质观棋烂柯的典故,暗示世事变迁,自己归来恍如隔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沉船。

侧畔:旁边。

病树:指枯朽有病的树。

千古名句,以"沉舟""病树"自喻,虽饱经磨难,但新事物仍蓬勃向前("千帆过""万木春")。表达诗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君:你,指白居易。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暂凭:暂且凭借。

长:增长,振作。

尾联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了诗人虽遇挫折却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译文】在这荒凉的巴山楚水之地,我被贬谪流放,蹉跎了二十三年。怀念故友,只能徒然吟诵《思旧赋》;回到故乡,却像那斧柄朽烂的樵夫,恍如隔世。沉船旁边,千帆竞发;枯树前方,万木争春。今日听你赠诗一首,暂且借这杯酒,振作精神!

此诗首联紧承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借用典故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推开一步,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虽屡遭贬低,而新人辈出却令人欣慰,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明月几时有?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宫殿),今夕是何年【透露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现实迷茫的交织。】。我欲乘风归去(回到天上去),又恐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欲”和“恐”隐约透露出作者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高处不胜寒(shēng 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起舞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化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最终落脚人间,表现超然物外与热爱生活的统一。 "何似在人间"——看似疑问,实为肯定:人间虽有缺憾,却更值得眷恋】

词的上阕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与想象。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月何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中,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此刻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玩赏着自己的清影,天上哪里比得上人世间?

转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低绮户(绮(qǐ)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照无眠【月光"转""低"的拟人化描写,暗写时间流逝,引出彻夜难眠的离人。三句无一字写人,却通过月光的移动烘托出思念之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月亮本无情,诗人却嗔怪其"故意"在离别时圆满,以反笔写尽人间别苦。 与李益"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异曲同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指人的“离”“合” 和月的“缺”“圆”。)【全词警策之句。将自然现象与人生规律并置,以月的物理恒常反衬人事无常,却以"古难全"三字消解怨怼,展现旷达胸襟。哲学升华:承认缺憾是生命的常态,体现宋代士大夫的理性精神。】。但(只)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更显温情。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阕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思索、探求。

【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概括总结

《行路难》(其一)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年来转徙巴山楚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长期被贬谪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表现出作者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乐观态度。

《水调歌头》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写作特色

《行路难》对比强烈:奢宴与无食欲、现实阻碍与理想憧憬; 象征与典故的巧妙运用,深化主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情感深沉,跌宕起伏。2.善用典故,含蓄隽永。3.哲理深刻,意象鲜明。

《水调歌头》想象奇特,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问题探究

《水调歌头》中作者是怎样步步设疑,借月抒情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者开篇陡然发问,把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达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样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念之情,好像对明月有抱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全词步步设疑,问天、问月、问人生,把“天”“月”人格化,并借月抒情,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寓哲理于抒情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优美意境。

思考 探究 积累

一、《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词语、诗句、意境的夸张上。词语的夸张,如“金樽”“玉盘”“斗十千”“值万钱”;诗句的夸张,如“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境的夸张,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句和意境的夸张,往往还伴随着浪漫而奇特的想象。用浪漫的笔法写人生追求,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人生追求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追求可能不切实际。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思怀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诗人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扬还抑,“皆着我之色彩”,历历分明。

三、《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那么,美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四、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词。

五、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以其中一首为例,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我得到的最深刻的人生启示是:真正的豁达,不是无视困境的盲目乐观,而是在认清现实残酷后,依然选择相信希望的力量。

诗中“冰塞川”“雪满山”的意象,毫不掩饰地展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理想破灭,这种痛苦是真实的。他先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激烈动作宣泄情绪,而非强行压抑——这提醒我们:面对挫折,允许自己短暂失落,才是健康的心态。现代人常被“正能量”绑架,而李白告诉我们:坦然接受“不如意”,恰是走向豁达的第一步。

李白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将个人际遇与历史中的姜尚、伊尹联系起来。这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参照,实则是在精神层面搭建了一座跨越现实的桥梁。当现实无解时,他从更宏大的时空维度中汲取力量。这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在低谷期,可以通过阅读、艺术或历史,找到共鸣与慰藉,避免陷入孤立无援的思维困境。

诗末“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并非空泛的自我安慰。李白深知“多歧路,今安在”的迷茫,却仍选择以“济沧海”的壮阔意象收尾。这种信念感,本质上是一种对生命可能性的坚守。现实中,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处境,但保持“会有时”的希望,能赋予行动以方向。就像航海者未必立刻见到彼岸,但云帆高悬的姿态,已是对风浪最有力的回应。

李白的豁达并非仅关乎个人仕途。诗中“长风”“云帆”“沧海”的意象,将个体困境融入天地壮阔之中,暗示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目标的达成,更在于在抗争过程中展现的精神高度。这让我想到尼采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长风破浪是什么意思(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课文全解)》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