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的微信步数突然停在三千,我第一反应不是他偷懒,是怕他又一个人躲阳台抽烟。
”
昨晚十点半,我把这句话发到朋友圈,三十七条回复里一半说“同款心慌”。
数据也刚出来:35-50岁的人里,十个有七个把微信当树洞,比去年又多了整整一成。
他们不发朋友圈,只把头像换成自家娃,然后深夜给老同学甩个“抱抱”表情,像递一根看不见的烟。
我爹就是典型。
去年体检报告出来,他一句“小问题”把我妈糊弄过去,转头在兄弟群里发了三个“加油”表情。
那群十几年没见面的老男人,两分钟里回了他一排茶叶蛋照片,配字“老哥,走起”。
我后来才懂,这是他们的暗号:我还活着,你也挺住。
腾讯那边统计了,中年人用“喝茶”“抱抱”“加油”最多,一年涨了四成,说白了就是把“我怕死”翻译成“在呢”。
我妈更隐蔽。
她每天固定给闺蜜发一张晚霞,对方回一朵玫瑰,一天对话结束。
北师大的老师管这叫“微疗愈”,说只要每天三五次、每次两分钟的小互动,压力激素就能掉一成五。
我算了算,我妈一天发十张图,超标完成,可她还是半夜两点醒,偷偷把客厅灯打开,怕吵到我们又怕黑。
数字挺好看,落到活人身上,只是让崩溃变得安静一点。
真正戳我的是上周六。
我加班回家,看见她俩头碰头蹲厨房地板,手机手电筒照着,找一只跑掉的蟑螂。
我爸说:“别打,它也是中年,出来透口气。
”
我妈笑得直拍他背,顺手把“抱抱”表情甩进群里,三秒钟收获七个同款回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们不是在玩微信,是在用表情包做人工呼吸。
屏幕一亮,就像有人把胳膊搭在你肩上,虽然摸不着,但确实喘得过来了。
所以我现在不劝他们早睡,也不吐槽他们攒塑料袋。
我学会在午饭点给爹发一张公司食堂的饺子,给妈甩一段路边开得乱七八糟的月季。
他们回我“喝茶”“玫瑰”,偶尔加个“棒棒”,我知道今日份的药已服下。
数字时代的中年人,不需要大道理,他们要的是两秒钟的“我懂你”。
这玩意儿不治病,只能镇痛,可痛要是能轻一点,谁还想端着。
凌晨十二点,我爸的步数终于跳到七千六,我妈的玫瑰也按时送达。
我关灯前给他们发了一句:明早降温,多穿。
群里安静了五分钟,然后同时冒出两个“抱抱”。
行了,今晚又平安渡劫。
中年人的清欢,就是隔着屏幕把彼此的命续上,再一起熬到天亮。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表情包怎么样制作(最近微信很火的一句话)》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