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和“别来太多”这两句话,现在被同一批人轮流说出口。
五一假期刚过,世界旅游组织给出数字:中国出境人数同比涨300%,泰国靠这波人预计收5000亿泰铢,法国奢侈品柜台的中国面孔让销售额跳升四成。
钱砸得响,笑脸自然堆得高,可就在同一周,巴黎地铁里贴出中文提示“请勿拥挤”,京都居民举着“老街不是景点”的纸牌,冰岛房东把月租直接翻倍,年轻人被迫搬出老城。
官方还在喊“免签”“加航班”,民间已经动手投票“限流”。
动作背后是一套精算:旅游局要的是外汇,本地居民要的是安静和低价。
游客带来的现金流填了财政窟窿,也推高了房租、菜价、地铁票价。
泰国算过,一名中国游客日均花一万泰铢,抵得上三名欧美客,于是把免签期限一口气拉到九十日;而清迈房东把公寓改成日租,月收益涨三倍,隔壁上班族只能搬到城外。
法国财政部乐见老佛爷百货排队退税,巴黎市议会却讨论要不要把旅游大巴进城费提到两百欧,明摆着把成本转嫁给游客。
数据越好看,裂缝越明显。
日本国土交通省五月悄悄给各地方发函,试探“每日限客”的可行性;威尼斯从六月开始试行进城预约制,每天只放五万人,理由写着“保护古迹”,可本地酒吧老板透露,名单里七成是中国旅行团。
冰岛更直接,雷克雅未克市把市中心划成“住宿特区”,禁止新发民宿牌照,表面说防噪音,其实就是给房租降温。
中国游客也回过味来:签证预约从两周拖到两个月,机票价格翻了一番,落地后还要被“特殊照顾”。
有人晒出冰岛蓝湖温泉的票价,本地票4990克朗,外国票直接标9990克朗,中文页面却藏得很深。
法国春天百货的导购说,现在团队客要先交押金才能进奢侈品区,说是防代购,其实就是怕人多手杂。
官方欢迎仪式还在,但安检口多出来的中文广播、酒店多收的城市税、餐馆悄悄分出的“游客菜单”,都在把“爱钱”和“嫌人”写在同一张脸上。
最微妙的是,两边都清楚对方离不开自己。
泰国旅游局估算,如果中国游客减三成,全年GDP会掉0.4个百分点;中国旅行社也明白,欧洲签证再拖下去,今年暑假就得改推国内西北线。
于是双方维持着一种“表面热情、心里算账”的默契:你继续买,我继续赚;你嫌我吵,我嫌你贵,但谁也不先撕破脸。
这种关系像极了菜市场讨价还价:摊主喊“亏本卖”,顾客知道他要赚;顾客说“不买了”,摊主也清楚他还会回头。
真正的问题是谁先受不了。
如果威尼斯真把进城名额砍半,中国游客可以改去斯洛文尼亚;如果泰国房东继续涨租,就得在选票和钞票之间做选择。
下一站去哪儿,其实取决于谁更怕失去谁。
我们花钱出门,是为了开心还是为了受气?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五一去哪个城市旅游好(五月必去国内5大绝美旅行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