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和教授,谁才配讲明朝故事?》
说实话,有时候看历史书,真能把人看困。明朝那些事儿,怎么就成了当年明月而不是哪个大学牛教授的笔下?你说奇不奇。这事儿啊,网上吵得也热,很多人觉得,专业点儿是不是更靠谱?但转念一想,有时候专家反倒写不出人话。我们常吐槽,一本书要是只讲资料信息,连人物小情绪都没捎上半句,谁爱听呢?这年头,谁还没点精神内耗,想看点带劲的历史故事,想从前头拐个弯,看到点“人味”——这不就是明朝那些事儿风靡一时的原因?
其实,不用多说,当年明月不是教授这件事本身就自带争议。你要说是专业角度,明明白白,肯定大学里货真价实的专家更懂细节。可现实就是,他一介“小白”,非科班出身,偏偏把明朝翻来覆去剖得那么生动,有些老教授翻了半天文章,都没能让大众起个共鸣。这听着怪不怪?——我感觉,有时候故事得挠到痒处,反倒是心里有腔调的人能讲明白。
当年明月,他本名石悦。那会儿写书的时候,白天在海关上班,晚上还得自己写稿、查资料、东拼西凑。一是爱明朝奇事,从小就有瘾头,二来他也觉得,历史这种东西,你要光说皇帝怎么“登基”,臣子怎么“辞官”,跟流水账似的,没意思。书上讲的事多半你不认识,可要是说个朱元璋一口气吃了几碗菜,或者张居正跟儿子小别扭——这才有“活人”味儿。
说起来,教授们的困境也能理解。体制里头,讲究的是论文、引例、严谨,每句话最好能核实三遍。不能“添油加醋”,不能“大胆想象”,怕一不小心被同行揪出来说“不严肃”。但生活里就是有反差,有感性。明朝那些事儿里,皇帝也能发脾气,太监也能胡搅蛮缠,甚至一场盛宴,有人悄悄使了小心思,这些细枝末节,搁课堂上拿来讲,教授没这胆,怕丢了饭碗。可普通人看呢?口水都顺嘴流下来——这个明朝,好像离家门口不远。
你要是认真翻书就知道,当年明月很多段子似乎没“引史料”,但临了总有那么一句狠的,把故事扎牢。他不是不查资料,倒是特能在扎实的基础上,画个圈“讲人话”。有时他会说:“朱元璋小时候真惨,能活下来简直是命硬。”这话没什么学术依据吧?但谁家孩子小时候不是一地鸡毛,你一下就共情了。教授写书时最怕“口语化”,他恰恰捡起“人话”来讲个明白。差距就在这儿。
我记得那几年,《明朝那些事儿》在公交车上、地铁里,那些上班族小青年,甚至家里中老年人也争着看。写的不只是“史”,还有点像说邻居八卦,谁家老爷子又怎么唠叨了,谁家谁小孩又闹事了。专业严谨,咱认;可“好玩儿”、“接地气”,一千个人里也难得有一个。教授们琢磨“治学”,石悦琢磨“故事”,这本来就不是一码事。
闲话说回来,也不是说教授就不能写出好故事。也许他们是真的忙,改论文不敢乱插嘴;也许体面重要,怕失了学者身份。你要是写成了小说味儿,旁人会说“这算哪门子史学?”但当年明月没包袱,他从普通人视角琢磨明朝——朱棣为什么非得把侄子干掉?张居正到底在权力里挣扎了啥?这些问题,书里有答案也有留白。他从“人心”的角度切进去,让读者有话想问,有话想聊,甚至觉得“哎呀,这人活得太像我们身边人了”。
我私心觉得,历史里的那些大人物,猛一看离咱远着呢,其实再挖深一点,他们的琐事够有趣:科举做不出题,宫里斗嘴,谁家孩子被爸骂了,谁家闺女小心翼翼守规矩——这些可不是资料能写出来的。教授专注研究“大势”,明月琢磨微末细事,一大一小,两条路,各有所长。
还有句闲话,作者心里是不是也有自我难处?明月盘一个故事,有时怕“过火”,怕“太夸张”,但这正好契合读者:大家周五下班,想要解压,而不是看专家研究“粮食亩产”。教授们讲道理得翻源头,明月讲个段子可以随口一笑,背后可能还有自己的小感悟,或者把心头一块石头敲下来。小人物心气,大历史框架,碰撞起来就有了时代的“冲击”。
当然,争议也不少。这年头有不少人批当年明月,说他太“娱乐”,考证没那么严密。也对!但问题是,咱们想靠历史书打下饭、做心理按摩,教授们不愿意“迎合”,明月就顺势而为。不失为一个妙招。在生活里,谁没有过被老专家指点、“你这不行”“要严肃”“要学术”的瞬间?但有时候,不正经地聊聊,反倒能看清点门道。
最后啊,我始终觉得,这个世界容得下不同声音。教授们维持严谨,那是根本——没人愿意让历史成了笑话。但普通人总归要过日子,他们需要故事来和自己这个小人物生活握手。明朝那些事儿,就是给人一碗下饭菜,既解腻也解闷。别管是谁写的,只要能让我们感到“人还活着”,故事还在,就够了。
或许吧,未来有一天,教授会坐下来和明月聊聊天,一起讲个带调子的明朝故事。不用都太正经,偶尔打开一瓶小酒,说几句闲话,也挺带劲。咱们爱听的不就是这个吗?——历史原本冷峻,讲故事的人不必那么紧绷,有时多点情绪,有时多点寻常心气。你说,教授们也该试试不?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明朝那些事作者简介(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