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热和制热哪个暖和(冬天开空调总费电分清 制热 和 辅热 这 2 个模式)

辅热和制热哪个暖和(冬天开空调总费电分清 制热 和 辅热 这 2 个模式)

钱傲易 2025-09-21 教程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大家好,我是小壁虎,今天聊一些实用的话题。

冬天一到,后台总收到小伙伴的吐槽:“开空调制热,室温半天上不去”“明明没开多久,电费单却比夏天还夸张”“吹了一晚空调,口干舌燥像在沙漠”…… 其实这些问题,大多不是空调坏了,而是你没搞懂空调的 “制热” 和 “辅热” 模式 —— 这俩看似都是 “吹热风”,但背后的逻辑差远了,用错一次,不仅不暖和还费钱。今天我就把这俩模式的区别拆透,再分享几个能省电费、提舒适度的小技巧,看完你就能精准拿捏冬天开空调的正确姿势。

先搞懂核心:“制热” 和 “辅热”,根本不是一回事!

很多人觉得 “制热” 和 “辅热” 就是 “强一点的热风” 和 “弱一点的热风”,其实大错特错 —— 它们的热量来源完全不同,这是所有区别的根源,搞懂这个,后面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冬天开空调总费电?分清 “制热” 和 “辅热” 这 2 个模式

先说说 **“制热” 模式 **,它本质是个 “热量搬运工”,靠的是热泵循环这个核心技术。你可以把它理解成 “反向冰箱”:冰箱是把内部热量搬到外面,而空调制热时,室外机里的制冷剂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哪怕是冬天,室外空气里也藏着热量,只是你感觉不到),然后通过管道把热量送到室内机,再吹到房间里。这里划重点:它不直接 “造热”,只负责 “搬热”,电能只用在驱动压缩机、风扇这些 “搬运工具” 上,相当于花小钱办大事。

再看 **“辅热” 模式 **,它更像 “空调里藏了个电暖器”,靠的是电加热元件(比如 PTC 陶瓷、电热丝)。通电后,这些元件会直接发热,再让风扇把热量吹出去 —— 整个过程就是 “电能直接变热能”,没有任何 “搬运” 的操作。简单说:它是直接 “造热”,而且所有热量都得靠电费堆出来,相当于花多少钱,就只能得多少热,一点折扣都没有。

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想快速判断空调开的是制热还是辅热(尤其老空调没明确显示时),可以摸一下室外机 —— 如果是制热模式,室外机外壳会有点凉(因为在吸热);如果是辅热模式,室外机基本没反应(因为不用从室外吸热),但室内机吹的风会特别烫。

能效 PK:1 度电的 “含金量”,差了整整 3 倍!

冬天开空调最关心的就是电费,而 “制热” 和 “辅热” 的能效差距,说出来可能吓你一跳 —— 同样 1 度电,能产生的热量最多差 3 倍!

冬天开空调总费电?分清 “制热” 和 “辅热” 这 2 个模式

先看制热模式,行业里有个指标叫 “能效比(COP)”,简单说就是 “产出热量 ÷ 消耗电能”。普通空调制热的 COP 值大多在 2.0-4.0 之间,好一点的变频空调能到 4.5 以上。这意味着什么?你花 1 度电驱动压缩机,它能从室外 “搬” 来 2-4 度电的热量 —— 相当于 1 度电当 2-4 度电用,性价比直接拉满。我之前帮邻居算过,他家 15 平米的卧室,冬天开制热模式 8 小时,室内稳定在 20℃,电表只走了 5 度电,算下来一晚电费也就 3 块多。

再看辅热模式,它的 COP 值基本只有 1.0 左右。因为电能直接转化成热能,遵循 “能量守恒”,1 度电最多只能产生 1 度电的热量 —— 相当于你花 1 度电,只能得到 1 度电的热,没有任何 “额外收益”。还是刚才 15 平米的卧室,要是开辅热模式 8 小时,想达到同样 20℃的温度,电表至少得走 15 度电,一晚电费就要 9 块多,比制热模式贵了 2 倍还多!

这里必须提醒一个误区:很多人觉得 “冬天空调不暖和,就开辅热”,其实低于 5℃时先试制热,要是室温能稳住,就别开辅热;只有温度实在上不去,再开辅热 “救场”。我自己家就是这么操作的,去年 12 月没怎么开辅热,电费比前年同期省了近 40%。

温度适配:不是所有冬天,都适合开辅热!

很多小伙伴不管室外多少度,一到冬天就把辅热开到底,其实这完全是 “杀鸡用牛刀”—— 辅热有它的 “专属温度区间”,不在这个区间开,要么费电,要么没用。

冬天开空调总费电?分清 “制热” 和 “辅热” 这 2 个模式

先看制热模式的 “舒适温度区”:-5℃~15℃。这个温度区间里,室外空气里还有足够的热量可以 “搬运”,空调制热效率很高,既能快速把室温升到 18-22℃,又不会太费电。比如刚入冬时,室外温度 10℃左右,开制热模式半小时,卧室就能暖起来,而且一整晚都很稳定;就算到了深冬,只要室外不低于 - 5℃,制热模式也能 hold 住,只是升温速度会慢一点,多等 5-10 分钟就好。

再看辅热模式的 “应急温度区”:-15℃~-5℃。当室外温度低于 - 5℃时,室外空气里的热量变少,空调制热效率会急剧下降,甚至会频繁 “化霜”(室外机结霜后,空调会暂停制热,先化霜),导致室内吹冷风。这时候才该开辅热 —— 它能快速补充热量,避免室内温度下降,还能减少空调化霜的频率。但要是室外温度高于 5℃还开辅热,就等于 “既让空调搬热量,又让它自己造热量”,双重耗电,纯属浪费。

给大家一个实用的 “温度判断法”:每天早上看一眼天气预报,室外温度**>5℃,只开制热;-5℃<温度≤5℃,先开制热 1 小时,要是室温能到 18℃以上,就关辅热;≤-5℃**,再开辅热,而且尽量把温度设到 20℃就好,别设太高,不然更费电。

升温速度 & 舒适度:想要快,还是想要 “不干燥”?

除了电费和温度,升温速度和舒适度也是大家关心的点 —— 制热和辅热在这两点上,简直是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冬天开空调总费电?分清 “制热” 和 “辅热” 这 2 个模式

先看升温速度:辅热完胜,制热稍慢。辅热是 “通电即发热”,打开后 1-3 分钟就能吹出热风,特别适合 “刚回家,想快速暖房” 的场景。比如我加班回家,室外零下 2℃,打开空调制热 + 辅热,10 分钟就能脱掉外套;但要是只开制热,得等 15 分钟左右才会明显感觉到暖。不过这里有个技巧:快速暖房时,开 10-15 分钟辅热,等室温到 18℃,就把辅热关掉,只开制热,这样既快又不费电。

再看舒适度:制热完胜,辅热偏干。制热模式在 “搬热量” 时,会轻微除湿,但湿度下降很平缓,不会让人觉得口干舌燥;而辅热是 “直接加热空气”,会快速带走空气中的水分,开 2 小时就会觉得皮肤干、喉咙痒。我之前犯过一个错,开辅热开了一整晚,早上起来嗓子疼得说不出话,后来才知道要搭配加湿器。

这里分享 3 个缓解辅热干燥的小技巧:1. 开辅热时,在空调出风口旁边放一盆温水,能增加空气湿度;2. 用加湿器时,把湿度设到 40%-50%,别太高不然会发霉;3. 睡前开辅热 1 小时,等室温暖了就关掉,换成制热模式睡觉,又暖和又不干燥。

终极技巧:3 个细节,让空调制热更省电!

讲完区别,再给大家分享 3 个 “让空调制热更省电” 的细节,都是我多年总结的经验,亲测有效。

冬天开空调总费电?分清 “制热” 和 “辅热” 这 2 个模式

技巧 1:自动辅热要不要关?看温度下判断!

现在很多空调有 “自动辅热” 功能,空调会自己判断温度开辅热,但有时候它会 “过度敏感”—— 比如室外 5℃,它也开辅热。这时候就要手动干预:室外温度**>5℃,手动关掉自动辅热;≤-5℃**,让它自动开;中间温度看体感,要是觉得暖和,就关,觉得冷再开。我家空调的自动辅热,每年冬天我都会手动调,光这一点就能省不少电。

技巧 2:空调风口别乱吹,向下吹更暖和!

热空气是 “往上飘” 的,很多人把空调风口朝上,结果热空气全聚在天花板上,脚下还是冷的。正确的做法是:开制热时,把风口向下调,让热风先吹到地面,再慢慢往上飘,这样整个房间的温度会更均匀,还能减少空调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家的空调风口,冬天一直朝下,同样的温度,感觉比风口朝上时暖和多了。

技巧 3:别让空调 “空转”,关好门窗很重要!

空调制热时,要是门窗没关好,热空气会跑出去,冷空气会进来,空调会一直 “满负荷工作”,既费电又不暖和。我每次开空调前,都会检查门窗有没有关严,尤其是窗户缝,要是漏风,就用密封条封上;晚上睡觉前,也会把客厅的空调关掉,只开卧室的,避免浪费。

记住这 1 句话,冬天开空调不踩坑!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句 “口诀”:制热是 “省钱主力”,辅热是 “低温救场”,高于 5℃关辅热,低于 - 5℃开辅热。其实冬天开空调的核心,就是 “别让辅热抢了制热的活”—— 只要用对模式,既能暖乎乎过冬,又能省下不少电费。

你家冬天空调是怎么开的?有没有遇到过 “开了空调不暖和”“电费太高” 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看到都会回复。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辅热和制热哪个暖和(冬天开空调总费电分清 制热 和 辅热 这 2 个模式)》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