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方法#
你以为的“干湿两季”竟是六种面孔。
翻开课本,热带草原气候被简化为“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不过实际上其情况要复杂得多:全球居然存在着六种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类型!
东非高原,因海拔达3000米,从而阻断了水汽,形成了“赤道高原型”;
南非高原,受副高与地形的叠加影响,呈现出“副高型”;
澳大利亚北部,由于季风,越过赤道发生偏转,构成了“季风型”—它甚至与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高度重叠,不过却被教材归为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得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海陆之间在热力性质上有差别,二是气压带会季节性移动。
夏天的时候,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就变成了西南季风,把大量从印度洋来的水汽带过来,很快就把南亚地区给覆盖了;
冬天的时候,陆地上就形成了干燥少雨的东北季风。
这种气候在全世界范围内,仅仅出现在北纬10°到25之间的亚洲地方,像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海南岛等这些地方,因为只有在亚洲,才有着足够大的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热力差异,能够促使形成这么强烈的季风系统。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得更远且更为广泛,在非洲中部,巴西高原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均有覆盖。
其具有的共性为,全年气温较高,干湿季节区分得很明显,不过降水的机制由于地貌和环流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例如:
常规型(非洲中部):赤道低压控湿季,信风控干季;
背风坡型(马达加斯加岛西岸):东南信风遇山地雨影,降水锐减;
副高西风型(澳大利亚南部):冬季西风带致雨;夏季副高下沉致旱。干湿季竟然与北半球相反。
二者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水汽来源的集中性以及其分布所处的纬度:
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核心
亚洲专属(印度半岛等)
跨三大洲(非洲、南美、澳洲)
水汽机制
强季风主导(西南季风)
多元(信风、副高、地形等)
干湿对比
降水>1500mm,旱季较短
降水700-1000mm,旱季更长
典型区域
孟买(雨热同期)
内罗毕(高原型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在旱季之时,偶尔地会下点儿小雨;草原气候呢,在旱季那段时间里,可能地会连续好几个月都不下雨,如此一来,植物便渐渐地变得枯黄、衰败了。
地理考题常设“气候类型误判”陷阱。
澳大利亚北部属季风型草原气候,由于西北季风,相较于南亚的季风而言,其风力较弱,未能达到“季风降水强度”;
东非高原赤道区,因海拔的缘故导致气温降低,上升气流较为微弱,所以无法形成雨林气候,而是形成了草原。
掌握“环流地形洋流”三角分析法:如果某一地区终年高温,并且干湿季节分明,可以先确定其所处的纬度带,接下来进一步分析水汽的来源—到底是越赤道季风带来的水汽?还是信风在背风坡抬升后形成的降水?又或者是副热带高压带中的下沉气流所导致的干燥气候?
热带气候的差异本质,是行星风系与下垫面的交响乐:季风气候,是大陆与海洋的,激烈地对话;草原气候,则是风带、海拔、海陆的微妙的变奏。
死记“年降水量”,不如深挖“湿季水汽自何处而来”,这才是高考命题的题眼。
地理思维进阶秘诀:
当题目出现“热带干湿两季”,立即自问:
1.是否在亚洲季风区?→是则为热带季风
2.若否,先观察纬度,在10与20之间多为常规草原;而在20°至30之间需警惕副高型;
3.最后看地形→高原必改气候,背风坡必减降水。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澳大利亚东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热带季风VS草原气候成因竟有6种高考陷阱你中招了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