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蹲在幼儿园门口,看着自家丫头扎着板寸头,穿着松垮的运动服,举着足球跟一群男生喊“再来一局”时,是不是突然心里一沉——这孩子怎么越看越像“假小子”?会不会以后性别认同出问题?甚至像网上说的,变成“易性癖”?
别急,先跟你掰扯清楚一个关键问题:“假小子”不是病,更不是“易性癖”的前兆。咱们先把这层雾拨开,再聊该怎么陪孩子走下去。
你家孩子要是爱穿男装、留短发、喜欢跟男生打打闹闹,这叫“假小子”——是女生性格或形象偏向男性的正常表达。比如她可能觉得运动服比裙子舒服,踢足球比跳皮筋有意思,说话直来直去像个“小爷们”,但她打心底知道自己是女生,不会讨厌自己的性别,更不会说“我想变成男生”。
而“易性癖”是另一码事——孩子从心理上彻底否定自己的性别。比如她会盯着自己的胸部哭,说“这东西真讨厌”;会偷偷把头发剪得比男生还短,藏起所有裙子;甚至跟你说“我应该是个男孩,为什么我是女生?”。这种情况下,她强烈渴望改变生理性别,比如想做变性手术,这才是需要警惕的“性别认同障碍”。
一句话总结:“假小子”是“我喜欢像男生那样活”,“易性癖”是“我认为自己本来就是男生”。前者是个性,后者是病理状态,千万别混为一谈。
你可能会问:“好好的丫头,怎么就成了假小子?是不是我哪里没做好?”其实,“假小子”的形成,大多是孩子天性的释放,跟“教坏”没关系:
- 性格本身就“野”:有的女孩天生活泼好动,像个“小猴子”,爬树、跑跳比男生还厉害,根本坐不住穿裙子;
- 兴趣刚好在“男生圈”:她可能觉得机器人、跆拳道比洋娃娃、十字绣有意思,跟着男生玩能找到成就感;
- 你给了她选择的自由:比如你没强迫她留长发、穿裙子,让她自己选衣服,她自然会选舒服的、喜欢的——这不是“纵容”,是尊重。
其实,“假小子”反而有不少优点:性格开朗、讲义气,容易跟男生打成一片,长大后更独立、不矫情。你看那些小时候爱爬树的“假小子”,长大后不都成了敢闯敢拼的“女汉子”?
既然“假小子”是正常的,那咱们当家长的,该怎么陪她长大?给你3个具体办法,比瞎担心管用100倍:
如果孩子每天都很开心,比如她会说“我是女生,但我喜欢踢足球”,或者穿男装时会跟你说“妈妈,这件衣服帅不帅?”,那说明她接受自己的性别,只是喜欢男生的风格——这时候你完全不用管,让她尽情玩就行。
但如果她突然变得讨厌自己的性别,比如哭着说“我不想当女生”,或者偷偷藏起胸部(比如用绷带绑起来),那你得赶紧找儿童心理医生——这不是“假小子”,是性别认同出了问题。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穿男装,第一反应是“纠正”:“你是女生,怎么能穿男生的衣服?”“留那么短的头发,像个假小子!”其实,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我的选择是错的”,反而会激发她的叛逆心理——你越不让她穿,她越要穿。
不如换个说法:“你穿这件运动服真好看,要不要搭配个小发夹?”“今天天气热,要不要试试穿条短裤?”既尊重她的选择,又悄悄引导她尝试不同风格。
你可以跟孩子说:“女生可以穿裙子,也可以穿运动服;可以喜欢洋娃娃,也可以喜欢机器人;可以温柔,也可以豪爽——这都是女生的样子,没有‘应该’只有‘喜欢’。”
比如她跟男生踢足球赢了,你可以夸她:“你刚才射门的样子真帅,像个小英雄!”;她偶尔穿裙子,你可以说:“我们家丫头穿裙子真漂亮,像个小公主!”——让她知道,不管她是什么样子,都是“对的”。
其实,“假小子”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就像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喜欢唱歌。咱们当家长的,最该做的不是“纠正”她,而是“支持”她——支持她的选择,支持她的个性,支持她做自己。
记住:孩子的性别,从来不是“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她想”是什么样子。只要她健康、开心、接受自己,不管是“假小子”还是“小公主”,都是最可爱的孩子。
下次再看到她举着足球跑过来,你可以笑着说:“咱们家的小男子汉,今天要不要带妈妈一起踢?”——毕竟,能有个“假小子”女儿,也是件很骄傲的事啊!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梦到小女孩是什么征兆(孩子对性别产生了混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