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捐杂稅念什么(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苛捐杂稅念什么(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巴元冬 2025-09-30 教程 1 次浏览 0个评论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民国税有多重?连乞丐过关都得交“行乞税”。

所谓“雁过留毛”“刮地三尺”,这些不是形容词,是活生生的现实。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苛税横行的时代土壤——民国财政困局的总爆发

辛亥革命后,清朝积弊未除,税制未改,军阀混战又添新乱。

高层软弱,各地军阀各自为政,财政自负盈亏。

军饷、军费、粮饷、枪械,全靠地方盘剥,征税成了维持军政命脉的唯一手段。

于是,乱摊派、重附加、杂名目、叠加征收成为常态。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某些时期某些省份存在多达2000余种税种。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捐项与附加名目,田赋之外,尚有烟税、盐税、屠宰税、浴室税、牌照税,甚至乞丐税、小贩税、算命税、风水税、节日捐等匪夷所思的杂捐。

这些名目不止数量惊人,更层层加码。每收一项,附加三四项。

国税之后有省税,省税之后有县捐,县捐之后还有乡保分派,直到村头收“过路费”。

一笔钱从农户手中交出去,传几道手,所剩无几。

南京政府虽尝试统一税种、整顿财政,但政令不出省城,地方财政仍以“养军为本”,各行其是。

税负之重,已非一纸法律能压住。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雁过拔毛”“刮地三尺”的活生生例证

民间流传的“雁过拔毛”,并非夸张修辞,而是现实体验。

民国时期凡人、凡物、凡事,走过一道政权辖地,就得“留下一根毛”。

车过有车税,人行有人税,贩货过境收通行税、市场管理费、交易捐,哪怕乞丐讨饭也得“登账交税”。

比如四川地方征“灯会捐”,凡在正月悬挂灯笼者,按每盏收钱。

湖南某县征“洗脸税”,理发馆每刮一次脸须报税。

广东甚至有“穿衣捐”,买布做衣按尺计税。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山东有地亩税、加征公粮、摊派杂项,农民交完“地税”,还得交“兵马费”“警察附加”“水利附加”“赈灾捐”“道路捐”,以致当年产出的粮食,不足缴税。

最典型的是河北定县档案记载:1932年一个农户年收四石麦子,需上缴税捐合计三石六斗,只剩四斗口粮,民众愤怒称“刮地三尺也不放人”。

而上海、武汉等商埠城市,则商税繁复。

营业执照税、门面税、广告税、燃料税、营业附加、水电附加、消防费、巡警费、慈善捐、教育捐层出不穷,商户账上扣完税,净利仅余三四成。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许多小摊贩因无力缴纳正规税捐,被迫“交保护费”给地方黑帮。

更有甚者,一些税项与“吃拿卡要”勾结。

例如广州码头的“搬运税”,每件货征1元,但需层层关卡盖章,各部门皆拿提成,不给红包,货物即被扣压。

民间怨声载道,讥为“剥三层皮”。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财政体制崩塌下,苛捐杂税如何失控蔓延?

从根上说,民国的税为什么越收越多、越收越乱?就是因为制度崩了。

上级没有钱,地方更没钱,军阀、政客、地方保安司令、税警队,各自为政,谁都想从老百姓身上挤点血。

财政这口锅,一层压一层,最后全砸在老百姓头上。

民国政府早年财政总收入不到五亿,但军费一项就占了八成。

怎么填?只能摊派,摊到省里,摊到县里,县再摊到乡保甲,最后一户户往下分。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河北、河南、山东一些县,每年收到通知,说要征收“兵工费”“整编费”“剿匪费”,还要加上“剿共经费”。

可上级并没给具体标准,也不拨款,只一句话:“你们地方自行解决。”于是各级衙门开始乱设名目。

举个例子:山东临清当年除了田赋之外,还有教育捐、卫生捐、练兵捐、铺路捐、牲畜税、门牌税、灯笼捐、浴池税,甚至还有“穿鞋税”,只要你有脚,就得交。

当时民众流传一句顺口溜:“上街三步三捐,回家五步五税。”

更可怕的是,这些税不是一年一收,而是“临时加征”,随时摊派。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某县传出“剿匪紧急捐”,三天之内必须交齐,户主若不在,照样贴条,交不上,就抄家、拘人,甚至吊打。

很多县官被派来,就是冲着捐税任务来的。干一年,捞一笔,升了调走。

老百姓呢?只能认命。

连乡保都说:“这年头,做官是来收钱的,不是来办事的。”

在南方更乱。广东一些乡镇,甚至出现“村保自治税”。

村长请一帮人,设路卡、立税亭,凡过路的牲口、担挑、轿子都要交钱。没人管,没人问。

有一则民国时期《申报》记载,某村民仅为婚丧嫁娶就被征收“鞭炮税”“红纸税”“花轿税”“道场税”,前后总花费比婚礼本身还多。

结果连媒人都不愿接活。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而城市也好不到哪儿去。上海滩当年有段时间光“茶水税”就引发了大骚动。

茶馆老板被要求对每壶茶按容量贴税票,若不贴视为偷税,罚款五倍。

可这税没法抠准,有些人喝一口茶也得算?最后市面怨声载道,茶楼干脆关门抗议。

制度为什么失控?说白了,就是没人负责、没人监督、没人敢说真话。

南京虽然三令五申整顿地方财政,但命令传不过长江,各地依旧“自己说了算”。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税警队。

民国时期很多地方设立“税务警察”,名义上是保障征税,实际上变成地方武装,谁不交税,就砸门抄人。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村民因交不出“牲畜捐”,被税警抢走耕牛,当街拍卖。

更有甚者,福建一地还传出“先绑儿子,再讨税”的事。

税成了恐吓工具,成了赚钱机器。

制度已死,规则不在,谁有枪谁征税,谁有权谁设项。

“刮地三尺”已经不能形容这种惨状。

有学者后来统计,民国部分县份农村家庭税收总负担高达年产值的七八成。

有人问:怎么还有人活下去?靠的是逃税、跑路和举家躲荒。

这不是财政,这是吃人。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一百年后再看苛捐杂税,能学到什么?

一个时代的税收制度,说到底,是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契约。民国这段史,已经把最惨的结局演给世人看了一遍。

没有统一财政、没有责任监督、没有法定程序,再好的税种也会变成老百姓头上的刀。

现在看,那时候的混乱,其实早有征兆。

清末财政就已经濒临崩溃,到了民国,只是全面爆发。

各地各收,各干各的,上级靠借款,地方靠勒索,财政是“临时补锅”,税收是“随便找地挖油”。

有些人说,那是因为战乱。

可真的是战争的问题吗?不完全是。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日本侵华前,很多省份就已税务失控。问题是体制出了问题。

南京政府搞过税制改革,想统一税种、设法定税率。

可惜地方不买账,军阀有枪、有地盘,不听命令。结果改革流于空文。

有人想过“用地方自治解决”,但自治意味着责任下放,也意味着摊派下移。最后还是转嫁给百姓。

这些问题,到今天都还在提醒我们:税收不是收钱那么简单,是规则、是信用、是政府治理能力的体现。

所以后来,税制现代化为什么能一步步推进?靠的是两个字:法治。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进“费改税”“税费清理”,一步步取消不合理摊派,合并重复税种。

从2000年前后到2010年代,一大批杂税、规费被取缔,税收制度趋于集中统一。

比如农业税的废除,就是历史性的节点。

再看今天,虽然仍有一些“隐性负担”,比如城市摊派、行政性收费、个别地方乱设检查,但比起民国,已是云泥之别。

至少现在,普通人交税知道去哪,知道多少,知道怎么交,知道万一多交了还能申诉。

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所以再回头看民国的“刮地三尺”,不仅是历史,也是镜子。

告诉我们:税收这件事,管好了叫秩序,管不好是灾难。

一句话:征税无道,民必逃散。征税有理,国才能稳。

参考资料:

《万物皆有税--民国时期的税收状况》·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2020-01-03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苛捐杂稅念什么(民国的苛捐杂税究竟有多疯狂什么叫刮地三尺什么叫雁过留毛)》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