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写的,就是我每天过的日子。
”
刷到张学勇那篇《秋水帖》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这句话。
不是矫情,是真的——谁没被地铁口的秋风糊一脸,谁没对着外卖盒里的半根青菜发呆?
可他把这些碎片攒成一句“日子是一日三餐,岁月是朝暮清欢”,瞬间把人从社畜模式拉回人间烟火。
别急着喊“又是鸡汤”。
他的厉害在于,把鸡汤炖成了药引子。
比如写落叶,他不喊“凋零”,偏说“昨日秋风卸了浓妆”——卸妆的是叶子,也是加班到深夜的自己。
那一刻,手机里的KPI忽然就不香了,只想下楼买杯热豆浆,看路灯把影子拉长又压扁。
有人统计过,张学勇的诗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不是“孤独”,是“江南烟雨”。
乍看老套,可他把烟雨塞进写字楼电梯的缝隙里:同事打着哈欠,他写“雾从键盘缝里爬上来”;地铁挤成罐头,他写“伞尖滴下的水,比股票跌得还快”。
传统意象被摁进现代生活的榨汁机,榨出来的不是古风滤镜,是带渣的真实口感。
更绝的是他对“时间”的处理。
别人写“光阴似箭”,他写“箭射中工位上的绿萝,叶子黄得比报表还准时”。
把虚无缥缈的时间钉死在绿萝叶尖的黄斑上,这种狠劲,比“珍惜当下”的口号管用多了。
至少我每次给绿萝浇水,都会想起这句,然后默默关掉淘宝直播。
别以为他只会玩意象。2025年某高校把《秋水帖》塞进“书记工作坊”课程,让学生分组拆解“如何用诗歌给审计报告降噪”。
结果最惊艳的方案是:把“心不牵念于一人一事”改成“审计意见不预设结论”。
老师当场拍板——张学勇的诗,本质是方法论。
最近有人扒出他十年前的旧帖,发现这哥们早就在论坛吐槽“写诗救不了加班狗”。
现在再看,他确实没救任何人,只是把加班狗的哀嚎翻译成了人类能听懂的频率。
就像网友说的:“读他的诗不会变有钱,但会变难骗。
”当老板再画饼时,脑子里会自动响起那句“爱不沉迷于一朝一夕”,然后微笑点头,转身更新简历。
所以别问“读诗有什么用”。
当你在便利店排队,突然看懂冰柜上“秋水”两个字的笔迹和收银小票同款,那就是张学勇埋的彩蛋。
生活没变好,但变得透明了——这大概,就是诗最狡猾的温柔。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qq分组古风诗意伤感(情长一寸眷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