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深层意思是什么(守望)

守望的深层意思是什么(守望)

马佳丽姝 2025-10-16 手机 6 次浏览 0个评论

守望何处?——常树森《守望》中的东方诗学与全球性诘问

2025年,画家常树森以其工笔新作《守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世界。这幅作品以其静谧而恢弘的叙事气场,迅速超越了画布的边界,引发了一场跨越文化藩篱的深度对话。它不再仅仅是一幅可供品鉴的静态图像,更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意义场域,其中,东方的审美灵魂与全球性的现实关切交织碰撞,逼迫观者去思考:我们今日,究竟在“守望”为何?

一、 视觉的缝合:传统技法的当代转译

初看《守望》,最直接的冲击源于其精湛绝伦的古典技法。画面中央的耕牛,形体伟岸,骨骼筋肉在细腻的渲染下蕴含着沉静的力量;每一根毛发的质感,都经由工笔传统的“三矾九染”得以忠实地呈现,仿佛可触可感。下方嬉舞的鹅群,翅羽蓬松,姿态各异,其生动之态,宛如从宋人院体画中走出,承载着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对自然生灵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敬意。这种对物象极致真实的追求,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基于理性研究的写实主义,在精神内核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建立了一种普世的、可被广泛理解的视觉可信度。

然而,常树森的匠心远不止于复古。他大胆地解构了传统山水或田园画的构图范式。画面被强烈而主观的色彩所分割:左右侧是夕阳浸染般炽烈的红,而中央,一片生机盎然的绿野横下铺展。这种戏剧性的色彩布局,并非对自然景象的忠实摹写,而是艺术家内心图景与象征意志的强烈外化。它携带着欧洲象征主义绘画的基因——一如莫罗笔下那些以华丽色彩承载精神寓言的场景;同时,其非现实的并置逻辑,又隐隐呼应着超现实主义所热衷的梦境拼贴。

真正将画面彻底拽入当代语境的,是那两个醒目的现代符号:背景中悠然转动的风力发电机与绿野上空悬停飞行的红色无人机。它们并非生硬的闯入者,而是被画家以同样精微的笔触,和谐地(或许是刻意制造一种和谐的冲突)编织进这片东方式景致之中。风车,作为宏观的、体系化的绿色能源象征,与无人机所代表的微观的、精准的、数据化的现代管理技术,共同构建了一个从天空到地面的、完整的“科技之眼”系统。它们的出现,瞬间在古典的诗意中注入了现代的基因,使《守望》从一幅怀旧的田园图景,蜕变成为一个关于当下与未来的、充满思辨的视觉寓言。

二、 符号的迷宫: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解读竞赛

《守望》的深邃之处,在于其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意义迷宫。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等待被解码的符号,而不同的文化视角,则指引着截然不同的解读路径。

1. 欧洲视角:存在的忧思与技术的凝视

从浸淫于深厚哲学与艺术史的欧洲视角看去,《守望》首先是一幅关于“存在”的现代寓言。画面中央的牛,以其纪念碑式的沉稳,化身为“永恒自然”的化身,是海德格尔所言“大地”的守护者。它那逆来顺受又坚不可摧的姿态,象征着一种前现代的生命力与尊严。

然而,那片划过绿色田野的“红色无人机”,却像一枚刺入宁静的楔子,剧烈地改变了画面的叙事基调。在欧洲的文化密码中,红色从不中性。它是激情,是革命,是警告,也是危险。这架红色的无人机,因此超越了其作为农业工具的功能性,转而成为一种强烈的隐喻。它可能是“技术理性”对“生活世界”殖民的象征,是那双无所不在的“凝视之眼”,代表着系统对个体、对人造自然最后的边疆的控制与规划。它与远处相对温和、代表着可持续发展理想的风车,形成了一组微妙的对话:一个是我们愿意接纳的、关乎未来的绿色承诺;另一个,则是已然迫近、带着不容置疑力量的现实介入。于是,在欧洲观者眼中,这幅画的“守望”主题,便蒙上了一层存在主义的焦虑色彩——我们是在守望着自然的纯粹,还是守望着技术对自然的全面接管?

2. 北美视角:边疆的重构与效率的颂歌

切换至务实且富于技术想象力的北美视角,解读则呈现出另一番面貌。在这里,《守望》更像是一幅“新数字边疆”的史诗画卷。牛,是开拓与坚韧的“旧边疆精神”的遗存,代表着这个国家立国的农业根基。而无人机,则是“新边疆”的开拓者——它象征着数据、精准、效率与对自然前所未有的掌控能力。

北美观众会迅速地将画面与“精准农业”、“智慧农场”等概念联系起来。红色的无人机,在这里的解读更倾向于积极:它是进步的标志,是应对粮食安全、提升生产效率的利器。画面讲述的,是一个传统产业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的故事。

然而,北美文化中同样强烈的批判精神,也不会缺席。他们会追问这架无人机背后的权力结构:谁在操控它?数据归谁所有?传统的农耕知识与社区文化,在这种高科技农业的浪潮中,将居于何种地位?鹅群与无人机的关系变得耐人寻味——它们是这个新系统被动的管理对象,还是依然保有自身生命节奏的独立存在?这种解读,使《守望》超越了简单的技术乐观主义,触及了科技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与文化身份的深层变迁。

三、 际会的风云:与全球艺术潮流的对话

将《守望》置于当代艺术的星图之中,我们会发现它与多位国际艺术家的创作形成了跨越地理的共鸣。

在国内的艺术谱系中,常树森与徐累这样的艺术家共享着一种将工笔语言当代化的抱负。他们都善于营造超现实的叙事空间,让传统的技艺诉说今日的谜题。但常树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更为直接地将无人机这类尖端的工业制造品引入画面,使其作品的现实针对性与时代感更为强烈,少了一丝徐累式的书斋玄想,多了一分田野现场的粗粝感。

放眼国际,德国艺术家尼奥·劳赫(Neo Rauch)那融合了东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独特画风,为我们理解《守望》提供了另一个参照系。劳赫的作品充满了历史幽灵与当下现实的诡异并置,展现了一种被撕裂后又强行缝合的时代创伤感。常树森虽然在视觉风格上与之迥异,但在方法论上却有神交:他同样是在进行一种“视觉的缝合”,将东方工笔的美学传统与全球化的科技符号并置,探讨的亦是历史遗产(农耕文明)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复杂博弈。

而在对“科技与自然”这一母题的探讨上,英国大师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的实践构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霍克尼热情地拥抱iPad等新技术作为创作工具,来描绘和礼赞约克郡的自然风光,他的路径是“用科技歌颂自然”。而常树森在《守望》中,则是“将科技作为描绘对象引入自然”,其态度是审视的、诘问的,甚至是充满张力的。这两条路径,从不同的方向,共同逼近了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困境:我们该如何与我们所创造的技术共存,并重新定义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四、 未来的航向:创作路径的可能与超越

《守望》无疑是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常树森的艺术语言已然成熟。然而,对于一个持续探索的艺术家而言,这亦是一个通向更广阔天地的起点。

叙事的深化与开放:未来的创作,或可在符号的多义性与叙事开放性上做更极致的探索。例如,牛的眼神是否可以与无人机形成某种更具体的“对视”?鹅群的动态,是可以解读为对无人机的“追随”、“好奇”还是“逃离”?这种不确定性的引入,将极大地增强画面的戏剧性与哲学深度,使观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意义共创者。

材料语言的实验:当代艺术对物质性的重视,为工笔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坚守纸本与水墨的同时,是否可以审慎地探索材质的混合与碰撞?例如,在描绘无人机等工业产品时,尝试使用些许具有金属光泽的矿物颜料,与动物毛发的柔软质感形成触觉上的对比;或利用宣纸独特的渗透与晕染特性,制造更为迷离的空间层次。材质本身的叙事能力,有待进一步开掘。

从意象到观念的系统构建:《守望》成功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觉意象。在此基础上,艺术家可以构想一个更为宏大的“新田园”系列,系统地探讨不同科技符号(如土壤传感器、数据云、生物基因等)与传统农耕文明、人文景观的融合与冲突。这将从单幅作品的寓言,演进为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视觉文献,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构建艺术家个人的“科技田园诗”体系。

结语

常树森的《守望》,以其沉静而雄辩的视觉力量,完成了一次卓越的文化翻译。它告诉我们,最深沉的“守望”,并非意味着固步自封的怀旧,而是要以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心灵,立于时代变革的潮头。画中的耕牛、风车与红色无人机,共同构成了一部凝练的视觉史诗,它关乎记忆与未来、土地与云端、手艺与数据、东方与世界。

在这幅画前,我们每个人都被迫回答属于自己的问题:我们究竟在守望什么?是守望那片渐行渐远的绿色田野,是守望那头代表传统与韧性的耕牛,还是守望那架代表着无限可能与未知风险的红色无人机?或许,真正的“守望”,在于守护那种在巨变时代中,依然能够进行审慎思考、进行跨文化对话的智慧与能力。这,正是《守望》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所能够抵达的最为深邃和宝贵的境界。

陈 观 2025.10

《守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守望的深层意思是什么(守望)》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