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句的作用(高考必须掌握的9种修辞5对偶)

对偶句的作用(高考必须掌握的9种修辞5对偶)

信若薇 2025-10-28 教程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高考语文的学习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知识板块,熟练掌握多种修辞手法不仅有助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写作中更能让文章增色不少。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高考必须掌握的18种修辞手法中的对偶。对偶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修辞方式,广泛应用于古诗词、现代文之中,它以独特的结构和韵律美感,为文学作品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对偶句的作用(高考必须掌握的9种修辞5对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从形式上看,它要求上下句的字数完全一致,词语的排列结构也要相同;从意义层面来说,上下句之间可以是相似、相反或相关的关系,通过这种对称的表达,使语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无论是字数、词性还是结构都两两相对,且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这就是典型的对偶。

二、对偶的作用

1. 形式美:对偶使句子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这种形式上的对称和韵律感,能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简洁而工整的对偶,使诗句节奏鲜明,宛如优美的乐章。

2. 表意凝练:它能够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复杂的内容,让表达更加凝练集中。通过上下句的相互映衬,使所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深刻。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短短十六个字,就将宽容和坚定的品质阐述得淋漓尽致。

3. 强调对比:当对偶句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时,能够突出事物的矛盾和差异,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加深对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将对敌人的态度和对人民的态度进行强烈对比。

三、对偶的分类

(一)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或说明,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与“青山”描绘出乡村周边的自然景色,“村边合”和“郭外斜”相互映衬,展现出村庄被绿色环绕,远处青山连绵的宁静画面。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和“孤鹜”在天空中共同构成动态画面,“秋水”与“长天”相互交融呈现出浑然一体的静态美景,从动静两个方面将秋日江景描绘得美轮美奂。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因感时伤怀,即使看到盛开的花朵也会落泪;因怨恨离别,听到鸟儿的叫声也会心惊。“感时”与“恨别”,“花溅泪”与“鸟惊心”相互补充,深刻表达出诗人在战乱时期的悲痛心情。

4.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晴天时湖水波光粼粼非常美好,雨天中山色朦胧也很奇妙。“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分别从晴天和雨天两个角度描写西湖景色,体现出西湖无论晴雨都各具特色的美丽。

5.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和“僧敲”描绘了夜晚的幽静场景,鸟儿栖息在池边树上,僧人在月光下敲门,一动一静,相互映衬,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

(二)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表达更具张力和批判性。

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表富贵人家,酒肉多得都发臭了;“路有”则表示路边,有穷人因饥寒交迫而冻死。鲜明地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2.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虚心”和“骄傲”是两种相反的态度,“进步”和“落后”是对应的结果,通过对比告诫人们要保持虚心的态度。

3.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张协状元》)——“有缘”和“无缘”相对,“千里来相会”与“对面不相逢”形成强烈反差,强调缘分对人与人相遇的重要影响。

4.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忧劳”和“逸豫”分别代表勤劳和安逸两种状态,“兴国”和“亡身”是截然不同的结果,突出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前半句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反抗,后半句体现对人民的无私奉献,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鲁迅爱憎分明的高尚品格。

(三)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两句之间的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如同流水一般连贯而下。

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想要达到的目的,“更上一层楼”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条件,两句构成条件关系,表达出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有更广阔视野的哲理。

2.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是行程的开始,“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行程的继续,呈现出承接关系,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听闻喜讯后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

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是一种现状,“春风吹又生”是因为春风吹拂而产生的结果,构成因果关系,展现出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是前提条件,“下笔如有神”是在大量阅读后的结果,体现出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促进作用。

5.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和“又食武昌鱼”体现出时间上的承接关系,简洁地描述了行程的转换。

四、对偶与对比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 着眼点不同:对偶主要着眼于形式,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注重的是语句的对称美和韵律感;而对比主要着眼于内容,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对立,通过将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突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对结构和字数没有严格要求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对偶,主要体现形式上的工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对比,突出内容上的反差。

2. 表达效果不同:对偶通过整齐的句式和对称的结构,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起到强调和突出语义的作用,但这种强调相对较为含蓄;对比则是通过强烈的反差和对立,更直接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印象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对偶中蕴含着以动衬静的效果,比较含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将贫富差距的社会现象直白地展现出来。

3. 运用范围不同:对偶在诗歌、对联、骈文等文学体裁中广泛应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方式,用于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对比的运用范围则更为广泛,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中也经常被使用,用于论证观点、说明事物的差异等 。在诗歌中对偶很常见,而在议论文中对比用于论证观点很常见。

联系:

对偶中的反对,从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比,这种情况属于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形式上看是对偶,从意义上看是对比,它既具备对偶的结构对称美,又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对偶作为高考必须掌握的修辞手法之一,无论是在诗歌鉴赏中体会古人精妙的语言运用,还是在现代文阅读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亦或是在写作中提升文章的文采和表现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需要深入理解对偶的定义、作用、分类,以及与对比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熟练掌握这一修辞手法,在高考语文中取得优异成绩。

转载请注明来自德立,本文标题:《对偶句的作用(高考必须掌握的9种修辞5对偶)》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